我国建筑领域有哪些院士?
院士是国家所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一般为终身荣誉。在中国,院士通常是指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是一个实质机构,专门负责国内顶级科学技术和学术理论的研究,为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科学技术最高咨询机构、自然科学与高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
中国工程院是工程科技界的最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为中国工程技术界最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
2021年两院院士增选名单于11月18日公布
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梅洪元大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梅大师是此次院士增选名单中唯一的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家
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梅院士当选之前,我国建筑领域有哪些院士?
建筑领域的院士归属于
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
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
部分专家是“两院院士”(中科院+工程院)
建筑学
城乡规划
风景园林
已故院士
从当选时间上来看,1955年,刘敦桢、梁思成、杨廷宝这三位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宗师级的先生,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80年,吴良镛先生(为数不多建国前已在建筑领域任教)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90年代,有16位大师当选院士(4科、14工),其中吴良镛先生95年当选工程院院士(80年当选中科院院士),周干峙先生91年当选选中科院院士,94年当选工程院院士;
21世纪头十年,有6位大师当选院士;
过去十年,有7位大师当选院士。
2021年,1位大师当选院士。
首届建筑设计博览会2018(北京)参展的建筑领域院士
从当选年龄上来看,50-59岁,13位;60-69岁,15位;70-79岁,3位;80岁及以上,3位。
从出生时间上来看,1900年前出生的,只有留日归来的刘敦桢先生;1901-1910年间出生的,有梁思成与杨廷宝两位20年代留美(宾夕法尼亚大学)归来的先生;1911-1920年间出生的,有四位院士。以上七位,均已过世。
1921-1930年出生,有六位,目前有三位大师在世;1931-1940年出生,有十位,目前有九位在世;1941-1950年出生,只有两位,均在世,一位1941,一位1942。
1951-1960年出生,有七位,集中在1957-1960;1960年后出生,只有一位。八位,均属于77年恢复高考之后跨入建筑之门的学生,都是2011年以后当选院士。
1942至1957,这个年龄段之间出现了空档期,40年代出生的郑院士(1941)和马院士(1942)均是1965年本科毕业,之后进入众所周知的阶段,因此现活跃在建筑领域的大师多为70年末80年代初上大学的人物,大多已60岁左右,足以见得建筑行业是需要时间和项目积累的。
除此之外,在建筑技术科学领域也有多位院士:
江亿(清华),建筑人工环境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2001
吴硕贤(华南理工),建筑声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
刘加平(西建大),建筑节能、绿色建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2011
好多网友比较关心建筑院士的求学背景,笔者对此进行了整理,供大家参考。
建筑学
城乡规划
风景园林
建筑技术科学
已故院士
单从求学背景来讲,除风景园林院士外,剩下的院士均在建筑老八校有求学经历,当然能够成为该领域的院士,也离不开工作单位(实践、教学、科研等)多年积累,这些院士均在老八校和大型设计院工作。
以下为求学背景归类,不含毕业后分配的工作单位。
清华大学(清华学校高等科、清华大学),共12位
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工学院、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共10位
同济大学(上海圣约翰大学、同济大学),共4位
天津大学(北方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北京铁道学院、天津大学),共4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冶金建筑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共3位
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工学院、华南工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共2位
重庆大学(重庆建筑工程学院、重庆建筑大学、重庆大学),共1位
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哈尔滨建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共1位
以下为工作单位归类,不含求学背景。
东南大学,7位(去世2位)
清华大学,6位(去世2位)
同济大学,4位(去世1位)
天津大学,1位
华南理工大学,2位
哈尔滨工业大学,1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1位
大型设计院不再总结,老八校果然名不虚传!
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去搜索院士成长经历,基本都是名门世家,名校求学,文学、艺术、理工、科技兼善。
感叹:寒门贵子,该领域,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