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印象中的西霞口
九八年我去西霞口上班的时候,正处于西霞口渔业公司发展的上升期。
村子的正北,有一个港湾。港湾里的海水不算深,常来停靠的都是本村的一些小渔船、养殖场的拖头和驳船。
紧挨着码头的,是网绳厂。西霞口渔业公司的捕捞船队,在鼎盛时期有二十多对渔船。都是大马力的。所以网绳厂生产的渔网作为出海打渔的工具,很是畅销。我去西霞口的时候,渔业的颓势已经初露端倪。网绳厂那时候已经不大景气,职工,也就是十多个。
西霞口建筑队,就在港湾的南岸。翻过建筑队的围墙,往外一走就是港湾了。那个年代盖楼用的门窗,大部分还都是塑钢的,铝合金门窗在外面大城市,其实已经得到推广使用了。
公司之所以想要自己生产塑钢门窗,让我们三个去青岛学习取经,就是想为建筑队配套,想自己生产、降低一下成本。
建筑队为西霞口的改头换面,可谓功不可没。那个年代建筑队里面的农民工,到了上工的时候,拖拉机拉着乌泱泱的一片,也是一道风景了。
建筑队的东边就是公司大院,公司大院戒备森严,门口有拦车杆,每天24小时有保安值守。办公大楼在进门的右手边,左手边底下是一排车库,楼上就是公司保安队的宿舍。大院西边有一排平房,平房都是门朝东,主要是伙房、餐厅及储物间。
公司办公大楼
公司大院的东边是一片空地,再往东有一条小河,河道笔直的通往后面的海湾,这条河是村里的流水下泻的主要通道。河西边有一条路,往里走就是第一冷藏厂,我们称之为一冷。我去的时候,一冷基本不生产加工了,但是冷藏的功能都在。
龙眼港码头上的二冷,紧靠码头边。这里的码头水域宽广,是开了半面山花重金打造的深水码头。二冷承担了对渔船上的渔获进行冷藏加工的功能,也只有冷库的库眼全部装满、实在没地方放的时候,才会把冻好的鱼转运到一冷去。
河东边的这条路,在那个年代,是村里的主路。这条路南面通到成山卫到龙须岛的主干道上,往北尽头就是毛纺厂。往西走到河口村,往东通往龙眼港码头。直到后来打通一条直达龙眼港码头的双向四车道的公路,这条路的功能才逐渐弱化。
通往西霞口的路口
毛纺厂是我来西霞口的第一站,这里的办公区域、生活区域都是普通的胶东民房,车间却很高大。毛纺厂的厂长是田树新。伙房的大师傅是埠柳镇的,姓邹,我们都叫他老邹。
进了毛纺厂的车间,耳朵就充盈着机器的轰鸣声,纺织机在高速振动,羊毛由一团逐渐的就梳理出来。我们这个毛纺厂主要是给山花地毯和威海二毛供料,原料也分自己进口和来料加工的。
毛纺厂的北面,是汽车大修厂。那个时候,村里的企业很多,每个单位既有领导坐的轿车,又有拉货的货车,村民家里拥有轿车的也不少,所以大修厂平时业务也都很繁忙。而且这里修车师傅的水平很高,来到这里的车都是带着毛病来,一身轻松的离去。
毛纺厂往东的路南和路北,都是村里高档的二层小洋楼。这些小楼两户一体,泾渭分明、排列整齐。住在这里的,都是村里最早富起来的一批人。有当厂长的、有当船长的、有干大车的,有的就是车间主任、或者是财务主管。我朋友的弟弟就相当有头脑,他在村里几万吨的大油轮、货轮上都干过大车,技术相当过硬。他就在最后一排、靠近博霞山庄的地方买的楼。听说买楼花了15万,装修收拾的又花了二十多万,对年薪万把块钱的我们来说,这个数字简直不敢想象。
现在这个地方,早就面目全非了。两栋综合楼、成片的二层小洋楼,全部被推倒。村里这样大动干戈的,村民们也很无奈。毕竟就是再有钱,谁经得起这样的折腾啊!何况,这还不是钱的事,推倒的不仅仅是小楼,更是糟蹋了无数人苦心经营的家,糟蹋了无数人付出的心血啊!
后面的博霞山庄,也是硕果仅存的、为数不多留下的建筑之一
在这片小洋楼的东面,有一条路笔直向北。顺着这条路往上,过了小洋楼再往上,直通动物园。往东北直插过去,就是直通龙眼港的主道路了。
西霞口供电所,就在博霞山庄的东面,这排小洋楼的身后。
龙眼港的大门口,有保安24小时值守。进龙眼港他们不检查,出来的车,都要停车接受检查。他们检查很仔细,凡是渔业生产物资,还有海产品什么的,没有批条的一律没收。而且,还得上缴20倍的罚款。曾经有个西霞口本村的,夹带了十几个鲍鱼被查获,结果罚款一万多块钱。可见,在这里的管理是多么的严格。
进了龙眼港大门,顺着路往东走,那是港务公司的地盘。龙眼港里面码头的建设、维修什么的,都归他们管。
顺着大路往前走,不远的路东边就是船厂了。船厂的地盘很大,有好几条坞道。每个坞道上都矗立着巨大的航吊,不论油轮、货轮、渔船什么的,需要修修补补的,都得来船厂上坞,这些船基本每年都得进行检修,所以那时候船厂也热闹、红火。
船厂的正西面,是油水站。油水站巨大的储油罐,装满了油轮拉回来的船用油。储油罐很多,油水站储存能力很强。油水站做的就是低价买、高价卖的生意。低价的时候,他们大量买进,除了满足本公司这些船的需求,价格高了他们也投放市场。西霞口渔业公司的领导,还是很有战略眼光的。
油水站往西,是育苗厂。
船厂在路东,油水站在路西。冷藏厂的一排职工宿舍,就夹在船厂和油水站中间。从河南和聊城,过来打工的少男少女们,怀揣着挣钱的梦想,在带工的工头的组织带领下,来到这个海边小渔村,投入青春、投入精力与体力,女工年底倒也能带回家三五千块钱。在月工资三四百的年代,这些钱也足以让家长骄傲、足以解决家里的一些实际问题了。
河南带工的工头叫崔元豹,他带的女工有十几个,他自己也干活,不过活相对轻松一些。他在属于冷藏厂的制冰车间,这边的活不是那么紧张,不像渔船卸船的时候,不休息、连轴转。
聊城带工的工头姓张,他带的工人能多些,男的女的都有。卸船的时候就开拖拉机,一趟一趟的在码头和车间来回跑,一天到晚挺乐呵的。
那个时候,渔业公司有油轮,有货轮,有大马力渔船,有收鲜船,还有拉活鱼的,再有就是大点的叫拖轮,小点的称之为拖船。码头上每天都是船来船往的,一派繁忙兴盛的景象。
顺着龙眼港大门口往东走三四里,路南是霞升金属公司。金属公司名字响亮,说白了就是收废品的。从日本进口的废旧家电、报废汽车、各种日本淘汰掉的旧电器,林林总总的,可以说来者不拒。废品拉回公司后,得经过专门分门别类。冰箱、空调、彩电、摩托车、汽车、都挑选出来,分类存放。这时候真本事才能显现出来:他们竟然通过维修,或者通过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把一些人家淘汰掉的东西给起死回生了。彩电可以看了、空调也制冷了,日本的摩托车在村里满大街的跑,右方向的汽车也滴滴的开上了。实在没有利用价值了,他们再把贵重金属做的零部件拆下来,还能卖个好价钱。怎么样各位?亮了你的眼了吧!
九八年我去的时候,博霞山庄已经开始建设了。实际上从这时候开始,西霞口渔业公司已经开始转型升级,公司领导,就已经把眼光放到可以长远发展的旅游业上来。紧随其后的是动物园的建设、好几千万买下了成山头、买下并开发了海驴岛,再就是开通了龙眼港到韩国平泽的航线。
作为一个村办集体企业,西霞口渔业公司的发展可圈可点。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制度、有一些管理方法、操作方法做的有些违规,不可否认的是,总的发展方向是正确的。对于这些功过是非,我一介草民,在此就不多做评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