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珲春,雕兄已到位,摄雕模式开启
2月17日,摄影师于宴华经过三天的蹲守,在龙山湖水库拍摄到七只猛禽。四只白尾海雕,三只是秃鹫。
由于今年是暖冬,所以海雕和秃鹫来的比去年略微早,刚来到这里有点儿惧怕人,所以都落在了南岸距离较远。珲春摄雕模式的开启,将向世人展示珲春的生态已经适应了这些猛禽迁徙途中补充体能的驿站。
白尾海雕的头、颈淡黄褐色或沙褐色,具暗褐色羽轴纹,前额基部尤浅;肩部羽色亦稍浅淡,多为土褐色,并杂有暗色斑点;后颈羽毛较长,为披针形;背以下上体暗褐色,腰及尾上覆羽暗棕褐色,具暗褐色羽轴纹和斑纹,尾上覆羽杂有白斑,尾较短,呈楔状,纯白色,翅上覆羽褐色,呈淡黄褐色羽缘,飞羽黑褐色。下体颏、喉淡黄褐色,胸部羽毛呈披针形,淡褐色,具暗褐色羽轴纹和淡色羽缘;其余下体褐色,尾下覆羽淡棕色,具褐色斑;翅下覆羽与腋羽暗褐色。
幼鸟嘴黑色,尾和体羽褐色。不同年龄的亚成体,羽色在深浅上和斑纹的多少上亦有所不同,特别在下体。第一年幼鸟羽基多为皮黄色,以后逐渐变淡,尾由略杂有白色到完全白色,嘴为黄色,体羽接近成鸟羽色需要在5龄以后,而头要达到典型成鸟的淡黄褐色或沙褐色、蜡膜为黄色则需要8-10年。虹膜黄色,幼鸟为褐色,嘴和蜡膜为黄色,幼鸟为黑褐色到褐色,脚和趾黄色,爪黑色。上喙边端具弧形垂突,适于撕裂猎物吞食;基部具蜡膜或须状羽;翅强健,翅宽圆而钝,扇翅及翱翔飞行,扇翅节奏较隼科慢;跗跖部相对较长,约等于胫部长度。雌鸟显著大于雄鸟。具食肉性或食腐性。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分布于中国境内的指名亚种被列入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秃鹫体形大,是高原上体格最大的猛禽,它张开两只翅膀后翼展大约有2米多长,0.6米宽(大者可达3米以上)。成年秃鹫额至后枕被有暗褐色绒羽,后头较长而致密,羽色亦较淡,头侧、颊、耳区具稀疏的黑褐色毛状短羽,眼先被有黑褐色纤羽,后颈上部赤裸无羽,铅蓝色,颈基部具长的淡褐色至暗褐色羽簇形成的皱翎,有的皱翎缀有白色。裸露的头能非常方便地伸进尸体的腹腔;秃鹫脖子的基部长了一圈比较长的羽毛,它像人的餐巾一样,可以防止食尸时弄脏身上的羽毛。上体自背至尾上覆羽暗褐色,尾略呈楔形,暗褐色,羽轴黑色,初级飞羽黑褐色,具金属光泽,翅上覆羽和其余飞羽暗褐色。下体暗褐色,前胸密被以黑褐色毛状绒羽,两侧各具一束蓬松的矛状长羽,腹缀有淡色纵纹,肛周及尾下覆羽淡灰褐色或褐白色,覆腿羽暗褐色至黑褐色。嘴强大,由于食尸的需要,它那带钩的嘴变得十分厉害,可以轻而易举地啄破和撕开坚韧的牛皮,拖出沉重的内脏;鼻也圆形。幼鸟和成鸟基本相似,但体色较暗,头更较裸露。虹膜褐色,嘴端黑褐色,腊膜铝蓝色,跗跖和趾灰色,爪黑色。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属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近危。来源:吉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