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回收铝合金
文章目录:
1、天降横祸高空抛物之痛该怎么解?2、合肥市蜀山区:这些工业遗存“大变身”3、合肥蜀山区“三同步”开展水利民生工程“回头看”
天降横祸高空抛物之痛该怎么解?
又见高空抛物!
前不久,合肥北城世纪城小区业主魏女士,被从楼上坠落的瓷砖碎片砸伤头部,血流不止,短暂昏迷。辖区警方已经介入调查。
人在地上走,祸从天上来。黄山市屯溪区一小区有人从14楼抛下烟灰缸、折叠椅、钢管等物品,所幸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芜湖市镜湖区一小区有人从顶楼阳台扔卫生纸、花盆垫、喷水壶等物品,持续时间长达半小时,导致楼下车辆被砸。
一颗鸡蛋、一枚铁钉、一个易拉罐从高空抛下,都会变成伤人利器。
高空抛物被称为“悬在城市上空的痛”,是悬在群众头顶上的定时炸弹。
杀伤力如此巨大,如何才能杜绝高空抛物?
“自从2018年安装了这些探头,高空抛物现象明显减少,近两年都没有发生过,居民安全感也大大提升。” 合肥市蜀山区融科九重锦小区业主委员会主任梁文华介绍。
14栋高楼四周都安装了130多个高空探头,其拍摄实时画面接入监控室。一旦发生高空抛物行为,通过监控比对、视频取证,能够迅速锁定、精准到户,让高空抛物无处遁形。
高空探头会不会侵犯住户个人隐私?九重锦小区物业负责人刘健介绍,由于所有探头都是仰角拍摄,在监控室画面上也只能看到窗户部分,并不会侵犯楼内住户的生活隐私。
据了解,我省16个市相继出台“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将“禁止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作为重点,使之成为人们自觉遵循的公序良俗,让文明之风吹走这“城市上空的痛”。
高空坠物抛物不仅事关社会公德,更是一条不能逾越的法律红线。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明确规定:禁止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的,由侵权人依法承担侵权责任;经调查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的,除能够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给予补偿。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补偿后,有权向侵权人追偿。
物业服务企业等建筑物管理人应当采取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防止前款规定情形的发生;未采取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的,应当依法承担未履行安全保障义务的侵权责任。
据了解,高空抛物已于去年3月1日起正式入刑,从立法层面进一步确立有关犯罪,进一步释放法律的严惩信号,用法律威严捍卫城市“上空安全”。
杜绝高空抛物,既要惩治也要预防。前不久,合肥泰和家园小区开展“维护公共安全,禁止高空抛物”志愿宣传活动,通过悬挂横幅、播放宣传视频、设置宣传咨询点、摆放宣传展板、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方式向居民宣传高空抛物的危害。
全省各地加强基层社会治理,人防、技防双管齐下,软硬兼施整治高空抛物行为,守护市民“头顶安全”,在全社会形成杜绝高空抛物的文明习惯和法治共识。
出品:安徽日报聊聊正事融媒体工作室
记者:张岳
监制:张尚稳 李揽月
制图:王子强
来源: 安徽日报
合肥市蜀山区:这些工业遗存“大变身”
蜀山区有着丰富的工业遗产资源,见证了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同阶段,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积淀。
文创园区、景观公园、商业街区、科创载体......不经意间,蜀山多处工业遗产以令人惊艳的方式回归大众视野,留住了“工业乡愁”,唤醒了城市专属记忆,成为一股劲吹的新风。
工业遗存焕发新活力,新粮仓蓄势待发。1月9日,新粮仓媒体发布会暨品牌签约仪式上,主办方展示了安徽省机械化粮库三十年历程以及新粮仓蝶变升级。位于蜀山区“怀宁路文化商业集聚轴”上的新秀正在冉冉升起。
新粮仓媒体发布会暨品牌签约仪式。
尘埃已散,情怀不散
比起临近的望江路上建于上世纪50年代起的肉联厂、叉车厂等老厂,始建于1993年的老粮库倒显得“年富力强”。
当年,安徽省机械化粮库是全国18家机械化骨干粮库之一,集粮食收购、储存、加工、商贸于一体,也是中国粮仓建设史上的一个新起点。在时间的淬炼中,老粮库为全省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作出了积极贡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昔日运输粮食生产景象。“当年建设万吨筒仓时,是在省内开了先河,整个仓体在浇筑混凝土时需要一体成型,丝毫不能有差池......”今年61岁的管恒刚参与了粮库大部分建设,遥想当年建库时的激情岁月,管老还历历在目,“这万吨筒仓,加上21个容量不同的平房仓,仓满时可为国家储存10万吨粮食”。随着城市发展,昔日位居郊区的老粮库已被高楼大厦包裹,大型货车运输不便,各种环境因素的制约,预示着老粮库已不再适合储存保管功能。2021年,老粮库粮食出空完毕,圆满结束了自己的粮食储存使命。
改造前的机械化粮库标志性建筑——万吨筒仓。如今,粮库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需要新定位、新功能,焕发城市新活力。新粮仓致力“以文化商业赋能城市发展,为合肥城市更新带来新的活力”。1月21日,记者走进安徽省机械化粮库,十座外径8米、高度30米的筒仓矗立在园区,蓝色基调的裸眼3D涂鸦作品十分抢眼,似乎在诉说着这里即将发生蜕变。
筒仓墙体正在涂鸦创作。
运用新技术,赋予新生命
三十而立从头越,老粮库自带历史价值,寻求新机遇。在粮库、市区相关部门多方努力的推动下,2023年,老粮库迎来了生机,由安徽新月光商业管理公司成功竞标启动“新粮仓”整体改造项目。“北临金大地东西街,南通天鹅湖文化商务区,绝佳的地理优势和周边丰富的业态,让我们有底气有信心将‘新粮仓’打造成全省标杆特色文化商业合集。”安徽新月光商业管理公司副总经理姚毅介绍,新粮仓项目具有6000 ㎡城市绿地、万吨筒仓、铁道游集三大空间亮点,着力布局“文化+商业+科技+运动+夜生活”等业态,聚焦“新场景、新消费、新体验”,将以创意零售、潮流娱乐、品质餐饮、生活美学、文创体育五大板块为主的业态体系正式对外亮相。
正在改造的新粮仓。
“我们是在老粮库原有的建筑肌理上做加减法,把新粮仓文化的内涵装进老粮库独特的建筑外在,因地制宜,新旧辉映。”姚毅接受采访时说,尤其是一条1200米的双轨铁路专用线不仅完整保留下来,还购入了“退役”的火车头和车厢,还原当年铁路运输粮食的景象。
运输粮食专用铁路。
四周没有窗户,是粮仓独特的建筑特点,这对改造来说也加大了难度。“粮仓不像其他工厂车间,它是无窗无水电线路,而且仓体墙壁有半米厚,为了达到商业运行和消防安全的要求,我们用切割技术凿洞开出了近1000个窗户,比起其他工业遗存项目改造难度更大。”姚毅说。
值得一提的是,“新粮仓”还注入了满满的科技元素。新粮仓是省内首次使用光伏发电技术文化创意园区,在部分仓顶安装了太阳能光伏板,基本可以实现电力自给自足。为了提能增效,室内使用集中冷暖双供水系统技术,商户只需负责室内装修,无需考虑冷暖问题。此外,“新粮仓”还在停车场安装了60个新能源汽车快充电桩和40个慢充电桩,满足市民的绿色出行需求。
蝶变新生,期待重放光芒
“曾经的粮库已经慢慢被人们淡忘,但却承载了我们很多人的青春年华,也有着独特的时代记忆。”管恒刚站在万吨筒仓前,从怀中掏出一张1999年拍摄的照片,仰望着它心中满是感慨。令他感到欣慰的是在退休那年,“新粮仓”项目落地启动,老粮库得以延续生命,承载新的使命。
街舞、网球、普拉提、滑板、攀岩、橄榄球……各种各样的新潮体育项目构建起全新消费场景,光影秀博物馆、赛麟艺术中心等艺术创作交流空间的入驻,更是将艺术气息与体育健身、寻常家味融合,多元丰富的生活场景齐聚,艺术与生活相融相生将在这里被演绎得恰到好处。
“艺术里不乏烟火气,生活里带些艺术感,我们希望‘新粮仓’不仅仅是一个艺术文创园区,更是一个能代表合肥的城市美育空间。”姚毅表示。截至目前,新粮仓已正式签约80%商户,其中安徽首店品牌占到30%,集成了餐饮、潮玩、运动、艺术众创、美学生活等诸多业态于一体的多元融合空间,将于今年5月份与市民见面。生与遗,旧与新。随着政策机制的完善以及更多工业遗存改造项目的有益探索,蜀山区工业遗存从沉睡中渐渐苏醒,在保留城市记忆的同时,也激活了文化生产与在地链接功能,成为城市新晋文化地标。今年,除了对“新粮仓”有所期许,位于淠河路的“科里科气蜀山1986科技园”也在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火热招商中,这是蜀山区依托中电38所工业遗存和科技资源打造的“电科智谷”,配套了创意商业、休闲娱乐、员工住宿、交流空间等功能。
科里科气1986产业园地块效果图。在充分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规划建设,无论是文创还是科创,我们都看到了蜀山越来越多的“工业锈带”变身“产业秀带”,工业旧址蜕变为崭新的都市空间,智慧与创意赋予这些遗存景观独特的美学价值,它们以全新的面貌继续见证着城市的发展与进步,成为城市的名片、市民的休闲地、产业的集聚地。(王学勇 蔡薇 刘伟 詹伟伟)
合肥蜀山区“三同步”开展水利民生工程“回头看”
为确保水利民生工程安全度汛,保障灌区居民生活、农业生产用水,及时消除泄洪隐患,由区民生办、区农林水务局、小庙镇水利站、小蜀山分干渠管理所共4家单位10余人分成两个督查组于6月15日对已建成的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项目逐一开展“回头看”督查,确保已建工程在汛期发挥作用。
一是“回头看”与项目实施同步。在“回头看”过程中,结合今年民生工程项目实施目标内容同步开展督查,对项目基础档案资料、项目实施进度、项目公示进行详细审核,尤其是对未完工项目和地段进行梳理,对正在实施的项目进行深入细致排查安全隐患,组建防汛抢险队伍,为度汛工作做好了人员物资准备,确保在建项目安全度汛,顺利完成。
二是“回头看”与后期管护同步。边实施边整改,对“回头看”发现的问题,与后期管护相结合,同步整改。累计清除渠道杂草、杂物等100余吨,对渠道内大小40多处阻水坝进行拆除,对黄大塘两个进水闸,姚家段节制闸、泄洪闸,雷麻段节制闸、泄洪闸,张公塘水库放水闸,枯草塘水库放水闸5处8个水闸进行细致的专项检查和维护;对小蜀山分干渠、小蜀山支渠、北分路电灌渠的渠道涵闸启闭机、北分路电灌站机组、大柏电灌站机组、张公塘水库启闭机螺杆等10道电灌机组进行擦洗维护保养,有力保障了灌溉渠道畅通、机组正常运行和汛期安全。
三是“回头看”与社情民意同步。督察组抽调小蜀山分干渠管理所5名水利专业人员,成立“回头看”督查组,对2014——2016年度已建成的工程进行督查。共对小庙镇、南岗镇共25个村(居)435处工程项目点现场进行查看。通过走访群众、召开座谈会、实地查看等方式,充分掌握小型水利改造提升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使用和管护情况,对项目点周边群众的知晓率、满意度进行调查,收集群众意见和建议300余条,受益百姓对民生工程实施满意度较往年有较大提升。
通过“回头看”发现塘坝普遍存在杂草多淤泥深、部分坝埂土方压实不到位、少数泵站房门窗设备损坏、水泵设备锈蚀等诸多问题,督察组下发限期整改通知书,给予整改期限为一个月的时间,确保已建成项目持续发挥工程效益。截止5月31日,2017年蜀山区的小型水利改造提升工程更新改造小型泵站108千瓦、加固新建小型水闸1座、扩挖塘坝10口、整治河沟10条。共计投入资金201.2万元,目前已完成总体进度的84%。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已开工水库2座,已完成投资115万,完成目标任务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