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川铝合金门窗价格
文章目录:
1、“后队”变“前队”:广东补齐农村发展短板2、人民日报:山沟里蹚出致富路3、“两街一巷”春节前将展新颜,惠州“一湖两江”城市会客厅显魅力
“后队”变“前队”:广东补齐农村发展短板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全国最富的地方在广东,最穷的地方也在广东”。这是昔日广东省不得不面临的尴尬处境。曾几何时,这个经济最发达省份里有的农村富裕程度还赶不上中西部。
然而,就这短短的几年时间,广东的贫困村已发生了巨大变化。贫困村生产、生活、生态正发生深刻重塑,贫困人口收入稳定增长,产业基础逐渐夯实,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不断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曾经的省定贫困村正“后队变前队”,成为新农村示范村。
粤桂两省交界处的广东云浮罗定市加益镇合江村,如今已是美丽乡村的示范村。而在四年前,合江村还是另一番景象。“这简直不像是广东的村。全村基本都是泥巴路,只要一下雨,自然村的路就全是泥水,车也开不进。”谈起刚进村时的情景,广东省公安厅派驻在合江村的第一书记黄文学记忆犹新,村里70余栋危房,有的房子厨房连墙都没有,雨水直接打在灶台上,还有的贫困户没钱安装门窗,狂风暴雨直接灌进屋内……
要想富先修路,只有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贫困地区的发展才有保障。现在,合江村进村的泥土路已完全变了样,村里的道路、桥梁能修的基本都修了,就连24个自然村也基本都通了水泥路,河边还建了碧道。
合江村的变化,是广东2277个省定贫困村发展的缩影。如今,广东的贫困村,200人以上的自然村路面硬化全面完成。这背后,是广东对贫困地区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的强力支持。
“广东创新将美丽乡村建设与脱贫攻坚工作相结合,近几年仅省级财政给每个省定贫困村的投入就是1500万元,累计对贫困村的投入超过300亿元。”广东省委农办、省扶贫办专职副主任梁健说,真金白银的投入体现了广东的决心,而这些资金被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乡村产业发展等工作,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产业兴了,百姓也就富了。广东各地厚植现有优势,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
临近岁末,又到贡柑收获季。韶关市仁化县周田镇灵溪村的贫困户高荣常,又有了心事。“以前,每到贡柑收获季,要么担心价格太低,要么卖不出去,直接烂在地里。今年,却是果子不够卖,市场销售太好了。”高荣常说。
地处粤北山区的灵溪村有500多户村民,其中包括5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贡柑是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也是其中20多户贫困户脱贫增收的希望。
往年,销路一直是悬在村民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去年以来,情况明显变了。在该村第一书记唐元贵的谋划下,村里将贡柑作为重点产业,积极打造品牌,建设多样化的线下线上销售渠道。在全村种植面积扩大,产量增加的情况下,今年的贡柑基本已售光,价格还卖的不低。
广东已初步构建“一村一品”发展格局,坚持产业扶贫与乡村产业振兴相结合,大力发展特色优势扶贫产业,基本实现“一村一基地、户户有增收项目”的目标。
村子美了,交通便利了,产业兴了。一些乡村在此基础上,打起了红色旅游、民宿体验、水果采摘、非遗传统等农旅融合牌,发展乡村旅游,不少昔日的贫困村一跃成了炙手可热的“网红村”。
潮州市潮安区归湖镇狮峰村是有名的“网红村”。它以非遗传承项目为核心,打造乡村文化盛宴。每逢周末,到狮峰村休闲的游客络绎不绝。“村里现在人气足呀,每天都有很多人来游玩。”一位驻村干部说,村里旧貌换新颜,不仅环境好了,心境也好了。
狮峰村的美景与网红之名并非“天生”。就在几年前,该村给人的感觉还是“脏乱差贫”,村里充满了破旧危房、废猪牛栏、乱搭乱建的违章建筑。随着精准扶贫和美丽乡村建设,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2月19日晚,第二届“广东十大美丽乡村”名单出炉,潮州市狮峰村连同清远市连樟村、揭阳市山湖村等多个贫困村上榜。经过这几年努力和探索,广东贫困村环境整治全面完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基本完善,产业发展进步明显,全部达到脱贫标准,村容村貌全面提升。
建设美丽乡村,须久久为功。接下来,广东将推动农村环境从干净整洁向生态美丽宜居迈进,健全长效管护机制,确保每个村庄不是“一时美”,而是“持久美”。此外,推动美丽乡村从“外在美”向“内在美”提升,实现村容村貌“外在美”和文明乡风“内在美”并存。记者李雄鹰
责任编辑: 王萌萌
人民日报:山沟里蹚出致富路
人民日报
广东省罗定市加益镇合江村,是地处两广交界的革命老区。2016年初,作为省公安厅驻村工作组的一员,我来到这里,为当地脱贫致富贡献一份力量。
合江村下辖24个自然村,大都散布于山坑沟谷中,有的深居高山、依山而造,有的地形复杂、通行不便,贫困群众的居住环境较差。正是这种迎面而来的冲击,让我更坚定了驻村帮扶的决心。
有思路才有出路,有想法才有办法。要发展什么产业、怎样发展产业,带动群众持续增加收入?要怎么健全保障、怎样有效保障,彻底斩断穷根病灶?经过多番实践、探索和检验,我们总算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村子要持续发展、群众要保障增收,因地制宜发展一批“造血”产业是当务之急。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光伏产业和肉桂特色产业上,建立了快慢结合、长短互补的产业模式。现在,光伏产业每年能为村集体带来近100万元的收入,肉桂加工厂投产每年可带动全村增收500万元。村子的贫困面貌逐渐发生改观,发展活力也大大增强。
大力改善民生、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生活的后顾之忧,成了下一个目标。进村之初,一些贫困户的居住环境令人担忧:有的厨房缺少一面墙,雨水直接打在灶台上;有的老房子立在山坳旁,随时有坍塌和滑坡危险;有的家里没有安装门窗,天气不好的时候风雨直灌屋内。不仅仅是住房,医疗、教育都事关民生,不下大力气解决这些困难,就无法彻底改变合江村的贫困面貌。
为改善贫困群众居住环境,我们摸索创立“先垫资后建房再奖励”新做法,79户贫困户在两年半时间里全部住进新房;为解决“因病致贫、因贫致病”难题,我们探索出“院村共建、定制专设险种、医疗救助基金”的医疗体系,高标准建设村卫生站,努力解决村民看病难看病贵;为了让孩子们有学上、上好学,我们设立教育帮扶基金,全面翻新改造教学楼、修建教师宿舍楼、新建运动场所,学校面貌和教学水平有了明显改观。
三年多的时间过去了,为确保帮扶工作有效衔接,我选择继续留在合江村。脱贫攻坚到了最关键时刻,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工作任务更多了、压力也更大了,但对这里,我却更加热爱、更加亲近。既要让父老乡亲们富起来,也要让家园美起来,这是我的庄严承诺,也是不变的追求。
(作者为广东省公安厅驻罗定市加益镇合江村第一书记,本报记者姜晓丹整理)
《 人民日报 》( 2019年09月25日 05 版)
“两街一巷”春节前将展新颜,惠州“一湖两江”城市会客厅显魅力
从惠州西湖的平湖门穿出,即可步入曾聚集文人墨客的文化老街——金带街;再经朝京门,沿东江走到东新桥,就能瞧见民国风情街——水东街;而惠州西湖的另一边,祝屋巷里诉说着五百年前一段历史佳话……嵌入在半城山色半城江湖中的“两街一巷”,是惠州积淀岭东雄郡千年文化的最佳注脚。
乘着城市更新的东风,“两街一巷”依托西湖、东江、西枝江,实行“点上出彩、线上贯通、面上提升”的微改造工程,一幅“江湖联动、产城融合、城水共生、主客共享”城市会客厅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是惠城区建设更加幸福一流中心城区,努力打造好“更高质量的实力惠城”和“更有品质的幸福惠城”的第一年。作为惠州的中心城区,惠城以打造惠州“一湖两江”城市会客厅为契机,不断加快城市更新,提升城市能级,彰显城市形象,为惠州建设国内一流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两街一巷”春节前将以全新面貌迎客
管线下地、雨污分流、外立面刷新升级……26日,记者走访水东街二期工程施工现场,工人正紧锣密鼓地进行收尾工程。
桥东街道公资办副主任谢志峰介绍,改造后的水东街在空间布局上将形成“一轴三街九巷”的鱼骨状空间结构。“一轴”以水东街为轴;“三街”是以水东街、滨江东路、上塘街为脉组成三大主题区;“九巷”则由九条传统街巷形成鱼骨状的空间格局。
“不单是水东古街的形态重现旧时景象,历史时期的商埠、老字号将再现。”水东街二期项目设计工程负责人宋刚介绍,水东东路近代中西合璧的骑楼风格、滨江东路契合码头氛围,以商埠风格为主的建筑、上塘街的院落天井式传统民居风格将得到恢复,街区里的历史文化、风俗、建筑空间形态将被恢复。
作为惠城区“一湖两江”城市会客厅的重点任务之一,市中心城市景观亮化工作在水东街二期项目中也将得到体现。“2月1日起,水东街沿线将被灯光‘点燃’。”宋刚介绍,其中,滨江东路园林将布置景观照明,合江楼以西的楼体实现“发光”效果,还要打造每晚轮播两到三次的灯光秀。“灯光秀目前已进入调试阶段,内容紧扣麒麟舞、剪纸等本土文化元素。”宋刚说。
再看金带街,整治提升后的复古风貌已逐渐展露。金带街整治提升项目指挥部工作人员许家铭介绍,沿街立面施工以灰、白为整体色调,保留建筑主体结构与恢复街道复古原貌,对沿街建筑挂网批荡刷白、喷真石漆、刷水刷石、贴青砖、更换瓦片、清洗翻新,翻新门窗、更换雨棚等方式进行改造,同时根据以往门楼线条重建东、西新门楼,增加路灯与景观灯,增加绿化带,结合金带街文化,改善居民生活空间。“现在我们抬头时看到的不再是成群的‘蜘蛛网’,而是蓝色的天空了,整体观感舒适许多。”金带街商铺钱宝斋古玩店老板杨金玲说。
而颜值正逐渐刷新的祝屋巷街区,不仅开启了老街最新的美颜滤镜,还将新增不少文化内容。祝屋巷改造项目负责人李木勤介绍,祝屋巷街区将以祝枝山的“山”字为主线,为市民呈现“幻光水舞台”“花舞秀场”“笔墨广场”等节目,打造成大湾区文旅打卡地和全国独有的江南四大才子文化特色街区。
据悉,“两街一巷”全部升级改造工程将于春节前完工。届时,一城之下,一湖两江,岛楼街巷,串珠成链。有山水点缀的景色,有古今交融的面貌。走入城市会客厅,就走入了最美的惠州城市风光。
擦亮千年岭东雄郡与现代潮流文化底色
没有文化的风景是苍白的。在“两街一巷”的升级改造中,深度挖掘和传承城市文化肌理,实现千年岭东雄郡与现代潮流文化交融共生成为一个重要命题。
“历史文化街区改造要体现两个内涵:一是诉说城市的来历;二是继承城市的文脉。”惠州“一湖两江”城市会客厅工作专班成员、惠城区作协主席肖建国说,在改造过程中,除了硬件的呈现,还要引起内涵的思考。
规避大拆大建,采取修旧如旧方式对建筑进行保护和修缮是此次“两街一巷”微改造的原则和共识,也是打造成为具有岭南风情的山水画卷、千年历史文化的观景台、清明上河图式的都市圈的题中之义。
仅仅700多米长的水东街是惠城乃至惠州的文化地标之一。明清时期,来自八方的商贩上岸陆续涌入,水东街上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繁华无限,商贾云集,茶楼酒肆林立,东江上商船更是穿梭如织,摇铃声声,车马奔驰,如一幅活脱脱的惠州“清明上河图”。民国时期,水东街又“穿”上了骑楼盛装,成为粤东著名的商贸集散地。
微改造后,不仅民国时期水东街的建筑外观、街道长宽等空间形态将得到重现,还会通过铜雕、老字号招牌等元素还原明清时期水东街的繁盛的商埠文化。小到一块块铺路的麻石,“绣花式”微改造的背后,有着最考究的文化调研。
“为什么要选用麻石铺砌路面?一方面是从不少旧照片上看到,当时水东街路面上铺砌的就是麻石;另一方面是因为古时修桥铺路往往要按照百年不毁的标准,而麻石就是当时惠州能够用得上的最坚固的材料,都是从肇庆走水路运过来的。”肖建国说。
至于麻石是横铺还是竖铺,这其中也大有讲究。“特别是对于一些较宽的巷子,路两边麻石要竖铺,减少马车车轮驶过时的颠簸,路中间麻石则要横铺,方便人步行,这样的铺砌法也有步步高升的寓意。”肖建国说。
还有金带街。改造后的金带街以灰、白为主要色调统一沿街建筑,主街路面则铺设青石板,结合原有的文保建筑与历史建筑,重新唤醒金带街原有的历史。同时,明清期间金带街是应试考生聚集之地,改造后的金带街49号历史建筑作为展厅,展示金带街以往的应试文化。
在老建筑风貌复原、古文化传承的同时,“两街一巷”也积极拥抱新时代的潮流时尚,蝶变为有浓郁历史文化氛围的潮流之地。
祝屋巷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房屋300多栋,整体呈一街十巷格局。广东英秀文创科技有限公司进驻后,通过“以租代拆”的方式,租赁村居民老旧房屋,在保留老房屋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加入现代元素进行升级改造。
位于西湖平湖北岸的爱树·观湖书院是祝屋巷的网红打卡地。这里集24小时咖啡书店、精品客房、特色西餐料理的综合空间,是能玩味湖光四季,坐拥千册典藏的城市一隅。而观湖书院在建造过程中保留了原有老建筑的一堵承重墙,让游客透过落地窗180度观赏全景湖光的同时,能在日出日落间感受时光流逝。
如今,祝屋巷已进驻60多家文创团队的进驻,文创业态不断涌现,曾经斑驳的老街区在升级改造中蝶变为潮流聚集地,成为崭新和靓丽的城市名片。
商户居民点赞产城融合、主客共享模式
“虽然亏损了几万元的店租,但我觉得升级改造是好事,我绝对支持!”刘世玉是水东街东江沙47号商铺的租户,是行商惠州的汕尾人。
最开始时,刘世玉在水东街做百货生意。“那时候水东街这里还有码头,来什么货卖什么货,生意还挺旺的。但随着网店越来越多,水东街越来越破败,生意也就淡了。”刘世玉说。
虽然是客居惠州的外乡人,但扎根水东街三十余年的感情不是说舍就舍的。特别是这几年,水东街不断改造升级,环境越来越好,商业业态也在不断升级,刘世玉看在眼里,也下定了决心,他大手笔投入,装修开张洋酒庄,准备乘着这股东风大干一场。“就在这时,改造工程到了店铺门口,店里不得不歇业,刚装修好的招牌也要拆除重做。不过为了水东街的整体风貌早日呈现,我都愿意配合。”刘世玉说。
“在水东街升级改造过程中,周边的居民都是很配合的。”水东街所属的桥东街道新建社区党委书记姚国伟说,通过“致居民的一封信”“温馨提示”“入户宣传”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发动群众,无论是票选设计方案,还是开展外立面改造,都积极让居民参与进来、出谋划策,得到了居民的理解和支持。
从“看客”变为“主人”,“两街一巷”微改造过程中不仅实现了施工期间零投诉、零上访,还形成了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喜人局面。在金带街,陈宅后人主动提出把正在出租的200多平方米档口提前收回,免费提供给金带街整治提升项目指挥部作为项目办公场所;在祝屋巷,联谊印刷厂将闲置厂房一层约2000平方米无偿提供给施工队堆放物料,数十年老店德记大排档老板自掏腰包百余万元改造档口。
正因为“两街一巷”微改造真正实现了合民意、惠民生,在惠城区积极整合中央专项债、区配套资金、城管内街小巷改造补助经费等建设资金约1.3亿元(包括水东街投入8000万元,金带街投入2650万元,祝屋巷投入2400万元)的同时,各个体商户、有实力的市场主体也积极参与到“两街一巷”的改造中来,社会投资释放“滚雪球效应”,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新格局。
以祝屋巷为例,其成立文旅协会并召开首届会员大会时,就吸引广东英秀文创科技有限公司等会员商家投入约6000万元参与改造建设,撬动约2亿元的街区发展投资。祝屋巷文创街区项目建成后,可提供2000个就业岗位,每年吸引超过500万人次的游客,实现营业产值达7亿元,真正实现产城融合、主客共享。
而在水东街,祖上几代人均在此居住和经商的严阿姨正憧憬着街区改造升级完成后的好日子。“我和我夫家祖上在这里开过药材铺、米铺、船铺,等到水东街改造好后,我要在这里开一家咖啡店。”严阿姨说,她的生意也要跟着一起升级,要和水东街的潮、雅、闲风格融为一体。
【记者】卢慧
【通讯员】陈美君 周文媚
【作者】 卢慧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