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寿回收铝合金门窗电话号码
文章目录:
1、节后订单生产忙2、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写在百色起义90周年之际3、经济大省挑大梁丨全力以赴拼经济——四川稳中求进坚持高质量发展
节后订单生产忙
2月19日,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经济开发区一科技公司内,工人在车间里赶制汽车铝电池盒订单。
春节假期过后,各地企业恢复正常生产状态,开足马力加紧订单生产,满足市场需求。
新华社发(夏鹏飞 摄)
【纠错】【责任编辑:刘星星 】
2月19日,在湖南张家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塑胶制品企业车间内,工人在赶制玩具订单。
新华社发(吴勇兵 摄)
2月19日,在福建省龙岩市一家应急装备生产企业,工人在打磨零部件。
新华社发(周杨东 摄)
2月18日,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工业园区一家香料生产企业的员工在赶制订单产品。
新华社发(邓兴东 摄)
2月19日,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一光电企业的工人在岗位上忙碌。
新华社发(潘建勇 摄)
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写在百色起义90周年之际
这是百色起义纪念馆(12月7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张爱林 摄
这是百色起义纪念园(12月7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张爱林 摄
这是位于广西百色的红七军军部旧址(8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这是一个与旗帜有关的日子:1929年12月11日,右江畔春雷骤响,百色起义部队在红土地上树起鲜艳的红旗;20年后的同一天,在百色起义、龙州起义部队后续血脉参与下,人民解放军将红旗插上了千年雄关镇南关(今友谊关),宣告广西全境解放……
这是一段永无止境的征程:从远征7000里、游击20载到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坚定的初心从未改变……
百色起义90年,热血续写历史,信念启迪未来。
从“左右江红旗不倒”到“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理想信念跨越时空谱写史诗
这是位于广西龙州县的红八军军部旧址(10月22日摄)。新华社发(杨驰 摄)
这是位于广西田东县的右江苏维埃政府旧址内景(8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百色市乐业县百坭村两层的村部小楼前,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砂糖橘销售正旺,通屯路即将全面竣工,驻村第一书记杨杰兴正带领群众开展“最后的冲刺”。“我一定要代文秀书记走完扶贫‘长征路’。”
黄文秀,这位从左右江老区走出的北师大研究生,放弃留在大城市的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工作。半年前,年仅30岁的她牺牲在脱贫攻坚一线,留下“将百色革命先烈们奋勇前进、不断拼搏的精神传承下去……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坚毅声音。
精神的力量跨越时空。90多年前,我们党开启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征程,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相继受挫,但并未动摇共产党人的信念。
就在广州起义两周年纪念日的1929年12月11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领导百色起义,创建了红七军。随后,1930年2月1日,又领导发动了龙州起义,创建红八军。百色起义、龙州起义建立的左右江革命根据地,面积5万多平方公里,人口100多万,鼎立于祖国西南地区,成为当时全国瞩目的根据地之一。
在与中央红军会合的远征中,红七军将士们历时9个月、跨越5省、转战7000里,与反动势力战斗100余次。
“有的小战士为了不掉队,睡觉时就用一根绳子把自己和班长绑在一起。”百色起义纪念馆研究馆员麻高说,7000多人的部队抵达中央苏区时,只剩下2000人左右。
红七军主力出征之后,韦拔群仅带着一个师的番号和数十名老弱战士留守右江,重新组建部队、建设根据地,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顽强地开展斗争。
“今日处恶境,但相信,雾散天会晴。想起好前景,浑身劲,吞菜也甜心。”韦拔群把3个儿子取名为“韦革命”“韦坚持”“韦到底”,表示革命决心。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战场,理想信念的旗帜始终在左右江老区高高飘扬。当地总结出“百折不挠、实事求是、依靠群众、团结奋斗”的起义精神。
在百色、东兰、龙州等左右江老区,当地最雄伟、庄严、宽阔的建筑往往都是红色革命纪念场所。红色教育、红色旅游成为当地的热门事业。
上世纪90年代,5万多名筑路职工经过长期艰苦奋战,在极为艰险复杂的“修路禁区”中,建设了被誉为“中华扶贫第一线”的南昆铁路。
走进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百色车务段办公区,第一步踏上的就是由百色起义历史灯箱组成的“红色大道”。在“南昆之星”展示墙上,一个个不同时期的先进人物和事迹,铭刻着“南昆精神”的传承。
“百色的发展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创业的奋斗史。”百色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黄彩毕说,一批优秀的共产党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走在时代前列。
“为了生存,永不放弃”,凌云县泗城镇陇雅村村口石柱上刻着的这8个红色大字,是村党总支书记吴天来带领群众与石山奋战的铮铮誓言;
壮族“老支书”莫文珍,带领全村14个自然屯220户1300多人走出大山,发展芒果产业脱贫致富;
“扶贫状元”陈开枝,23年间到百色帮扶100余次,用永不停歇的脚步履行对贫困老区的承诺;
……
一个个共产党员,就是一面面旗帜,带领着广大干部群众,一棒接一棒,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这是对先烈们革命理想主义精神的最好告慰!这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生动注脚!
从为人民求解放到让老区人民“过上幸福日子”,始终秉持不忘初心的为民情怀
这是位于广西田东县的右江苏维埃政府旧址内一角(8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这是来自越南的自驾游客在广西凭祥市友谊关留影(2018年9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共产党领导真正确,工农群众拥护真正多,红军打仗真辛苦,粉碎反动势力乌龟壳……”激昂的歌曲来自百色市田东县平马镇百谷村。90年前,这个不足百户人家的村几乎家家都有人加入革命队伍,是著名的“红军村”,但也因此曾被反动派焚烧成一片废墟。
新中国成立以来,百谷村大力发展秋冬蔬菜、水稻种植、餐饮、运输、红色旅游等产业,实现了“新生”。目前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超过2万元。2004年,百谷村成立了红军歌曲合唱团,“现在日子过得好了,要把红军精神传承下去,唱好红军歌曲。”合唱团团长韦天朋说。
90年前,革命先辈们正是怀着为人民求解放、谋幸福的信念发动了起义。推翻土豪劣绅的统治、制定劳动保护法、没收一切地主阶级土地分给农民、男女平等、实行平民教育……百色起义后,红七军宣布的“实施政纲”体现了共产党人为民服务的初心。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左右江老区面貌与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上世纪90年代,国家在百色、河池等地布局建设了平果铝、南昆铁路、龙滩水电站、岩滩水电站等一大批重大项目。
在右江峡谷中,折线型的百色水利枢纽大坝甚为壮观。项目建成后,往日肆虐的“洪魔”被降服,发电、灌溉等综合效益日趋显现,2018年发电量达21.92亿千瓦时。
为进一步加快老区发展,2015年,国家批复实施了《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4年来,云桂铁路、贵南客专、百色水库灌区等一批重大项目完工或开工,约200万贫困群众脱贫摘帽,在今年广西批准脱贫的14个贫困县区,有8个属于左右江老区。
漫步百色深圳小镇,一栋栋楼房拔地而起。这个深圳市帮扶建设的易地扶贫搬迁小区可容纳3万多贫困人口,学校、医院、政务服务大厅等一应俱全,还配套建设了产业园。
老家在德保县的贫困户潘荣坡,一家5口住进了三室一厅的新房,他和妻子也在工厂找到了工作,“幼儿园就在楼下,老人接送孩子很方便。”
新立村“立”新颜!一排排新房鳞次栉比,一片片果林正在收获期,绘就了一幅充满希望与丰收的盛景……在田阳县那满镇新立村,村党总支书记罗朝阳倍感振奋:“全村人均纯收入上万元,是2009年的4倍,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从探索革命道路到全面深化改革,奋勇争先的创新精神加快老区高质量发展
在百色起义纪念馆前,当地举行百色起义90周年相关纪念活动(12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爱林 摄
这是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那社乡那社村命河田园(2016年6月2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拔哥故里党旗红,能人引领致富路”——在韦拔群故乡河池市东兰县武篆镇东里村,东里葡萄种植基地竹门两旁的对联和正上方“共耕社”三个大字引人注目。
百色起义不仅是我们党开展工农武装割据的又一次有效探索,也在统战工作、兵运策略、土地革命等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
1930年,邓小平、韦拔群等起义领导人在东兰建设“共耕社”,制订《土地法暂行条例》《共耕条例》,探索符合实际的土地分配和耕作方式。
如今,当年修建的一条“共耕渠”仍然水流不断。村里成立了以“共耕社”为名的种养联合社和党支部,带动农户发展良种葡萄、蜜柚、油茶等特色农业。
作为铝土矿资源富集区,铝产业长期是百色的支柱产业,但由于多重原因,当地生产的氧化铝甚至一度要千里迢迢运到遥远的大西北加工。
变化源于改革。近年来,百色积极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实施“煤电铝一体化”,铝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百矿集团曾是一家濒临破产的传统资源型国企。借助煤电铝一体化,百矿集团一举实现转型,总产值从2013年的9.7亿元迅速攀升到2018年的234亿元,短短5年时间增长了24倍。百色市市长周异决说,吉利控股集团积极参与百矿集团混合所有制改革,吉利百矿铝产业项目近日正式开工,这将为百色铝产业升级和老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这是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仁寿山庄景区(2017年3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这是广西百色靖西市鹅泉景区(2月9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改革创新不仅推动了老区产业转型升级,也改变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在昔日右江苏维埃政府所在地田东县,村村设有三农金融服务室、便民服务点等金融服务机构,农户信用评级信息一目了然,足不出村就可享受申请贷款和保险、转账、刷存折领取补助等金融服务。
2008年,田东县作为试点开启了农村金融改革的“破冰之旅”。当地以金融服务“均等化”为目标,以“农金村办”为核心,形成了农村金融改革的“田东模式”,目前正着力打造改革“升级版”。
在红七军战斗过的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建设如火如荼。县委常委、副县长叶柳艳说,河池深圳巴马大健康合作特别试验区重大项目正加快建设,现已有深圳市60多批次知名企业考察进驻,正式签署合作项目达34个,总投资额339亿元。
在见证广西全境解放重要时刻的友谊关口岸,一辆辆满载货物的汽车跨越国境,川流不息。边境经济合作区、综合保税区、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自贸试验区……曾经的烽火边陲,已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
在靖西市龙邦口岸万生隆国际商贸物流中心,8000平方米的水果冷库、全程可视化的通道卡口、快速检测中心等设施齐全而先进。这是当地创新采取“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模式,引入民营企业投资建设口岸新通道的成果。(记者刘伟、向志强、何伟)
经济大省挑大梁丨全力以赴拼经济——四川稳中求进坚持高质量发展
新华社成都1月12日电 题:全力以赴拼经济——四川稳中求进坚持高质量发展
新华社记者陈健、陈地
隆冬时节,在川蜀大地一个个重点项目的施工现场,建设热度丝毫不减。锂电项目初具雏形、物流基地展露轮廓……处处是人们傲雪斗霜的热闹景象。
当前,西部经济大省四川正在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实体经济坚持“高质量”
连日来,在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协鑫锂电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项目一期建设现场一片忙碌。为了抢工期、抓进度,项目24小时有序施工,每天有500多名工人和30多台机械奋战在一线。
“预计到1月底完成主体结构工程施工,到3月底进入生产设备安装阶段。”承建方中建七局协鑫锂电项目现场负责人甘海涛说。
这是西部经济大省四川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的一个缩影。最近,四川省委、省政府对第一季度总投资7483.7亿元的423个重大项目进行现场推进。其中许多项目聚焦补短板、增后劲、惠民生,是今后一段时期经济新的增长点。
1月3日在四川成都市华能彭州燃机项目现场拍摄的四川省2023年第一季度重大项目现场推进活动。新华社记者王曦 摄
百舸争流,千帆竞发。泸州市委书记杨林兴说,泸州以现场推进为契机,大抓项目建设、狠抓有效投资,实施在建项目“一项目一专班”挂图作战。绵阳市市长李云说,绵阳去年新引进的7个百亿级制造业项目已开工6个,当地以“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劲头,力争实现今年“开门红”目标。
四川抓项目促投资稳经济,投资始终保持一定强度,带动实体经济稳中求进。四川省统计局数据显示,去年1月至11月,四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4%。
去年11月召开的四川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强调,担当服务国家全局的时代使命,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四川省经信厅厅长翟刚说,四川重点推动优势产业高端化发展,力争2027年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纺、先进材料、能源化工、医药健康6个特色优势产业规模在2021年基础上翻一番,支撑工业规模达到10万亿元。同时,培育和建设软件与信息服务、高端能源装备、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以及先进航空装备、新能源材料、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力争打造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特色消费品等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五区共兴”区域协调发展
长期以来,四川区域间发展不平衡。成都“一城独大”,其他地区与之相比差距明显。
一枝独秀不是春。四川省委提出,大力推进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攀西经济区和川西北生态示范区“五区共兴”。
四川省发展改革委主任郑备说,“五区共兴”一是建强动能更充沛的现代化成都都市圈,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二是做强支撑更有力的次级增长极,提升区域发展带动力;三是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发展,形成全域协同联动新格局。
“革命老区、脱贫地区、民族地区、四川盆地周边山区大部分属于欠发达地区,发展基础薄弱、历史欠账多。要把这些地方作为重点帮扶区域,加快补齐发展短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郑备说。
广元市聚力打造中国绿色铝都,建设脱贫地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当地正在建设的广汇物流煤炭储备基地项目,总投资55亿元,将建成辐射全省各地的煤炭、铝锭等大宗商品集散中心。“我们紧盯时间节点,高标准施工、高质量建设、高速度推进。”广汇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文强说。
2022年11月16日,在第十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上,观众观看柔性智能机器人作业。新华社记者唐文豪 摄
绵阳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区,加快建成川北省域经济副中心;宜宾建设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区和南向开放枢纽门户;泸州建设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和区域医药健康中心。全国60%核电机组用的“德阳造”,70%高铁钢轨产自攀枝花。
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
四川深化改革开放,为高质量发展增添动力。以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为例,是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一项牵引性改革。
川渝高竹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唐家文说,通过这项改革,当地已投运跨省域税费征管服务中心、跨省域办电中心。对于四川、重庆的某项政策,企业认为哪边对自己更有利,就可以自主选择更有利的政策。
2022年12月26日,在成都南站,乘客登上新成昆铁路首发列车。新华社记者王曦 摄
不沿边不靠海的四川,以国际大通道为依托,推进对外开放。去年12月26日,全长915公里的新成昆铁路全线通车。成都到云南昆明的铁路客运时间,由过去的19个小时缩短至7个半小时。新成昆铁路连接中老铁路,成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川加快构建综合立体的国际大通道,强化中欧班列成都集结中心功能,成都双流、天府“双机场”拓展洲际10小时和亚洲5小时航程圈。
中日(成都)城市建设和现代服务业开放合作示范项目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李玉萍说,成都利用国际大通道运力资源及进境指定监管场地功能,推动国际产能、贸易向成都转移,提升“买全球卖全球”能力。
成都海关数据显示,去年1月至11月,四川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9220.5亿元,同比增长8.2%。
四川省委明确,今年将持续深化“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用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机遇,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