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改善 幸福指数提升
党把百姓放在心上——市六次党代会以来暨“十二五”民生工作成果展五·人居篇
在市六次党代会以来暨“十二五”时期实施的211件民生实事中,有68件涉及人居环境的改善,差不多是总数的三分之一。集中供热、暖房子工程、新增绿地、道路改造、饮水安全、太阳能路灯、D级危房改造、保障性安居工程、弃管楼包扶、美丽乡村建设 ……这些送到村屯、小区,甚至送进家门的民生实事,桩桩事关百姓冷暖,件件回应百姓期盼。
安居才能乐业。我市把安居工程特别是保障性安居工程作为民生实事的重中之重,5年来,保障性安居工程扎实推进,累计新增保障性住房67174户,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5915户,其中C级危房9913户,D级危房6002户。同时,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村镇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全市村镇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104.33亿元,比“十一五”末增加31%;全面实施农村亮化工程,安装节能路灯14055盏,改变了农村夜晚摸黑出行的历史;新增自来水受益人口32.51万人,受益率达到63.39%;修建道路2122.8公里;建设生活垃圾处理设施30个,增加村镇垃圾转运车辆348台,村镇环境大幅度改善。城市供热工作多措并举、多管齐下,热电联产持续推进,新建岭东热源厂,逐步实施“拆小并大”,全市供热面积5717万平方米,其中城区供暖面积3278万平方米,城区集中供热率98%。
由于体制机制变化等历史原因,国内很多城市的老城区普遍存在一定数量的弃管楼。自2013年开始,先后有120个市(中、省)直单位参加包扶工作,共投入6000多万元,对1500多栋弃管楼进行了改造。共铺设或维修硬覆盖30多万平方米,安装单元门3000多樘、走廊窗15000多扇,维修或更换下水管线1万多延长米。弃管楼住户对于政府这项举措给予高度评价,对包扶单位纷纷点赞。
铁岭经济开发区新场小区是一处数十年的老旧小区,由于没有物业管理,路面年久失修坑洼不平,院内环境脏乱杂草丛生。如今,在包扶单位帮助下,这里的走廊门窗更换一新,平整的路面一直延伸连接到小区外的公路,花坛都得到重新修砌。自1992年就在此居住、已经72岁的王焕生告诉记者,小区里多是像他一样上了岁数的人,弃管楼包扶不仅改造了小区,也给他们提供了一个优质的养老环境。
2013年的100万平方米,2014年的300万平方米,2015年的480万平方米,“三连增”过后,银州区暖房子改造工程基本完成。家住安康社区的杨桂馨向记者讲述改造前后的变化:以前,她一到冬天就犯愁,待在屋里冷得需要盖被子,一些住户甚至因此搬迁。暖房子改造工程实施后,她家室温提高到20摄氏度。
路通人心通,中心城区路网建设不断完善,市六次党代会以来暨“十二五”期间,中心城区共新建道路7条,新增面积44.87万平方米;改造主次干道21条,改造面积42万平方米;新建排水管线7条21公里,改造明渠、暗渠4.3公里,新建泵站8座;水厂、污水处理厂、热源厂、燃气站、变电所等运行良好。全市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村内道路建设工作,各级财政累计投入奖补资金5.35亿元,带动农民筹资筹劳1.67亿元,建设村内道路1662.5公里、配套桥梁1353.8延长米,直接受益群众超过110万人;全市在88个行政村开展了美丽乡村示范村项目建设,围绕道路硬化、村庄亮化、卫生净化、环境美化、村屯绿化和管理优化,各级财政投入奖补资金8090万元,带动农民筹资筹劳1865万元。一些村屯实现了村民受益-凝心聚力-村屯发展-村民更加受益的良性循环。
来到调兵山市晓明镇前腰堡村,漂亮的木艺门楼、整洁的村路、伞形的垂榆、盛开的鲜花,还有掩映在绿树丛中的红砖青瓦,眼前呈现出一幅美丽乡村的画卷。这是个畜牧养殖专业村,记者曾经多次来此采访。那时赶上雨季,道路泥泞,污水横流,别说出门,就是邻里串门也是件麻烦事。村党总支书记高铁成告诉记者,能有今天的变化,得益于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和美丽乡村示范村项目的双重助力。更可喜的是,党员群众自觉爱护环境的意识明显提高,村里经常开展超千人规模的义务劳动,整理村容村貌。
昌图县马仲河镇庙沟村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已经投用半年有余,整个庙沟村共有2200多口人受益。村民李成才对记者说出心里话:“现在每一次用水,都会格外珍惜。”市六次党代会以来暨“十二五”期间,全市共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661处,总投资27931万元,受益人口52.88万人。截至2015年底,全市共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235处,受益群众125.26万人,比“十一五”末期增加29.2%。
回首过去,放眼辽北大地,劲吹的民生政策东风,谱写了人居环境的大美华章。(铁岭日报 记者 师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