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阁铝材
文章目录:
1、从三日达、次日达到当日达、小时达 “双十一”物流时效跑出“加速度”2、吉利之“星”点不亮3、改一件羊绒大衣要多少钱?杭州阿姨守店30年,一手绝活亮了
从三日达、次日达到当日达、小时达 “双十一”物流时效跑出“加速度”
一年一度的“双十一”电商大促落下帷幕,与往年一样,今年的双十一给快递物流行业带来了又一波高峰。国家邮政局监测数据显示,11月11日当天,全国邮政快递企业共处理快递包裹7.01亿件,达到了日常业务量的151%,同比增长9.7%。
但今年“双十一”又有点不一样,往年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是刚从“买买买”的热情转向“等等等”的期待,但今年这个“等等等”的过程好像被加速跳过了,直接进入了“拆拆拆”的惊喜。很多快递甚至从之前的三五天送达进化到了当日达,甚至小时达。
今年已经是邮政快递业自2010年以来第15次迎战快递业务旺季了,邮政快递业也在不断地磨炼中,提升了行业的承载能力和运行效率。尽管在我国,平均每秒钟有4000多个快递包裹被揽收;尽管在“双十一”购物狂欢中,一天就会爆出超6.3亿个快递订单,但给14亿人送快递这个事,我们还是做到了越送越多、越送越快。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
“买买买”过后,便是“送送送”。在“双11”购物高峰结束之后,紧随而来的是物流高峰。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10月21日至11月10日,全国快递揽收和投递量都超过一百二十亿件;日均业务量超5.5亿件,其中最高日处理量达到7.29亿件,刷新纪录。如此多的快递该如何快速、高效地送到消费者手中呢?
某快递企业的相关负责人李敬华说,企业对双十一带来的物流高峰早有预判,人员、设备的升级配备都是基本操作。近两年大数据、云计算的智能化应用,对高峰件量预测准确率高达99.7%,更让他们从容很多。而随着自动分拣、无人车、无人机配送等设备和场景的应用,邮政快递业运转效率正在大幅提升。
在苏州的街头,一辆辆满载快递的无人配送车时不时在马路上穿梭。这些智能“快递员”们十分遵守交通规则,会准时到达指定区域自动停车。苏州某快递网点助理负责人张震龙介绍说,无人配送车的加入让他们配送效率提高了好几倍。
张震龙:一辆无人车的话,每一趟的话大约有100票件,然后每一天的话有超过1000单的配送量。对于传统的(人工)接驳方式的话,效率大约提高了有3到6倍。
目前,在苏州,像这样的无人配送车已经投入应用560台,配送线路超过200条,覆盖所有县区。此外,11月11日,浙江杭州多条无人机物流配送航线正式投入运营,为“双11”提供全新的城市配送方案。除了配送环节,在各个物流调拨中心站点的智能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在河北石家庄一个快递中转场内,全自动分拣设备正在高速运转,入库、在库、发出各个环节都不需要人为来操作,全部由全自动中央分拣系统进行分拣落格,卸车到装车流转全程仅需10分钟。中转场负责人李鹏飞介绍,由机器代替人工分拣之后,分拣的效率、准确率都有很大提升。
新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应用,逐渐渗透到各个物流环节。取快递也变成了一件有意思的事儿。在江苏无锡一处菜鸟驿站,前来取件的居民,通过自助终端扫码后,仅在手机上点一下“一键点亮”,货架上便闪烁起一盏小灯,并发出蜂鸣声。
市民:以前取快递要一个一个找,现在取快递只要扫一个码,全部都亮了,就拿得很快。
菜鸟驿站城市经理赵苏宁介绍,这些会闪烁红、蓝、黄、绿等7种不同颜色的小灯,就是承载着黑科技的“智能灯条”,市民通过颜色和声音快速识别,十几秒即可完成取件。
赵苏宁:整体取件时长是原来的三分之一到十分之一不等,根据包裹量;第二个,消费者取错的概率大大降低;第三个,也通过灯条让消费者在取件中增加一些乐趣。
确实,不仅仅是送货变快了,这一闪一闪的提示灯让取货也变得更快更有趣了,之前是“带着号码找快递”,现在是“泛舟银河捞星星”,新创意为我们带来了新体验。
新创意也不止于此,快递运输方式也在不断打破边界,快递从之前的“乘飞机”到后来的“坐高铁”,现在又进一步发展成了“搭公交”,快递运输的创新发展还带来了哪些新现象?我们继续来听报道:
此外,记者还发现,快递业在不断打破行业边界。在山东,快递坐上了公交车,切实打通消费品进村“最后一公里”。据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省武城县分公司运营经理陈立军介绍,今年双十一,公司高峰业务量达到每天1.8万件,比平时高出了8000件,为此公司加强与公交车公司合作。
公交车将快递运到邮政网点后,再由邮递员统一配送到群众的家门口。目前,武城县“交邮合作”模式,覆盖5个乡镇,65个村庄,实现了近6万名群众家门口收发快递。武城县李家户镇村民王俊梅对此十分高兴。
王俊梅:前天下的单,今天就到了,服务态度挺好,邮递员给送到家,我非常满意。
当前,我国快递业已进入年业务量超千亿件、业务收入超万亿元的新阶段。国家邮政局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主任王岳含表示,快递物流行业的各个环节都要不断创新发展才能让快递越送越多且越送越快,
王岳含:快递业将更广泛的应用数据要素,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深入融合,实现数智化发展。快递业打破行业边界,与即时物流、快运重货跨界融合,综合利用多种运输工具,多样交付方式,多元服务模式,带动物流创新发展,提升经济循环整体效率。
来源: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
吉利之“星”点不亮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领克是个年轻的新品牌(2016 年成立,2017 年开卖),但如今已经为大家熟知,大街小巷上时常能看到。而极星就不同了,作为新品牌单飞只比领克晚一年,但公众知名度还很低,首款真正的量产车极星 2 还未正式交付。
(Polestar 被沃尔沃收购后,车队改名 Cyan Racing)
极星其实不算新品牌,但说是老牌子也不合适。怎么说呢?1996 年,一个瑞典人成了一支赛车队 Flash Engineering,使用沃尔沃赛车参加瑞典房车赛。2005 年,这支车队易主并改名 Polestar,并开始成为沃尔沃御用改装厂,为沃尔沃改装高性能民用车。2015 年,已经归吉利集团的沃尔沃全资买下 Polestar 品牌及民用车改装部门,Polestar 赛车队则更名为 Cyan Racing 独立运营(但仍保持着和吉利集团的联系,现在与领克合作参加 WTCR 赛事)。
(现在的 Cyan 车队转而与领克合作)
2017 年,Polestar 突然宣布将脱离沃尔沃,成为吉利集团旗下一个新的独立品牌,极星。在吉利集团安排下,Polestar 从沃尔沃改装厂摇身一变,成了定位沃尔沃之上的电动车品牌。你说它是新品牌吧,Polestar 这个名字 2005 年就有了,前身 1996 年就成立了;但你说它是老牌子吧,它现在的业务变成了造民用车、造电动车,这些对于它来讲也是头一次。
(Polestar 旧 logo)
(极星 1,新 logo 去掉了蓝色背景)
极星推出的第一款车,是售价高达 145 万元的双门混动轿跑车极星 1。而极星 1 实际上基于 2013 年的沃尔沃 Concept Coupe 概念车,后者其实是沃尔沃现款旗舰轿车 S90 的预览版,只不过量产时放弃了双门 Coupe 造型,回归到正常的四门轿车 S90。沃尔沃 S90 之后并没有推出过双门轿跑版,于是 Concept Coupe 这个造型才留给了极星 1。
钢+碳纤维,没办法的办法
其实极星 1 继承的不仅是设计。大家都知道,从头研发一款新车费时费力费资源,于是大型车企都在搞平台化通用化。极星出身沃尔沃、身在吉利账下,自然直接借用了吉利和沃尔沃现成的 SPA 平台,即沃尔沃 S90 使用的平台。
问题来了,SPA 平台现有产品沃尔沃 S90 和 XC90,都是定位舒适、售价几十万元的四门轿车/ SUV。虽说对于沃尔沃品牌来讲已经是最好的旗舰平台,但用来打造一款售价 150 万元、高性能取向、作为极星品牌光环的跑车极星 1,够用吗?
不够。
(图:polestar)
去年末,2019 届欧洲车身大奖(EuroCarBody 2019)揭晓,极星 1 与宝马 X7 共享了 Premium Segment 组别大奖——但是别急。当极星 1 的白车身(Body in White,BIW)结构被 EuroCarBody 完整披露时,你才会发现这是一个充满了纠结与无奈的设计。
在宣传中,极星大力宣传极星 1 使用了碳纤维车身,碳纤维是一种轻而坚固的高成本材料。但实际上,由于 SPA 平台本身的局限,极星 1 白车身的整个下半部分都由钢材制成,和 S90 的车架下半部基本相同,只是被截短了 200~320mm。
(中间被重点宣传的“蝴蝶形”碳纤维十字部件,其实只是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加强件)
碳纤维材质是车侧到车顶的上部车身,以及车身外覆盖件(车门、前机盖、尾箱盖、翼子板等)
整个白车身,下半部基本是钢、上半部基本是碳纤维,铝材仅少量出现在悬架塔顶这样的典型铸铝部件上。钢材、铝材、碳纤维,越来越轻,也越来越贵。极星 1 罕见的用钢与大面积碳纤维混搭,但在沉重钢材拖累下,即便不计成本般的多用碳纤维,最终 BIW 重量仍达到了 348kg/417kg(不带/带外覆盖件)。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极星 1 的 BIW,比和它大小相仿、但是四门的宝马 3 系、奔驰 C 级都要重个几十千克;比极星 1 大得多,但使用全铝车身、未使用碳纤维的捷豹 XJ,BIW 重量不过 250/324kg。极星 1 的白车身重量,已经相当于几十万元价位主流(用不起全铝)SUV 的白车身。
这样多的碳纤维比例,却换来了这么重的白车身,原因是要获得惊人的刚性吗?很不幸,也不是。极星 1 的车身静态抗扭刚度为 35300 牛米/度,对于这个级别来讲绝不丢人、但又不惊人——尤其是鉴于极星 1 以这么多的碳纤维作为代价。对于 2020 年的百万级别跑车,30000 左右的抗扭刚度,只是正常稍稍偏上一点的水平。
聪明的你,应该能还原出极星 1 车身设计的纠结了:
极星手里只有沃尔沃现成的 SPA 平台,但之前 SPA 平台上最贵的也就是 XC90,全钢结构完全撑不起 150 万元级的跑车。从零开始重新研发一个新车身?车还没开始卖就得把裤子赔光了。于是极星只能闷头用 SPA 平台,除了钢制下部车身没办法动,极星 1 上所有与沃尔沃不通用的部分,都被不计成本般通通换成碳纤维,试图尽可能弥补 SPA 平台先天的“不够格”。
然而结果依旧不理想,一个好的白车身,不可能靠后天弥补先天来实现。要保证作为高性能跑车所需的刚性,极星 1 即便疯狂使用碳纤维多到成本爆炸,白车身依然明显超重,而车身刚性这才将将达标。所以你回过头看极星发布的官图,会发现极星总会找一个聪明的角度,把钢制下部车身“藏”在碳纤维背后,主动凸显极星 1 车身的碳纤维部分。
(碳纤维后车身部件,图:Polestar)
有这么一个白车身作为基础,极星 1 最后的整备质量高达 2.3 吨!要知道这已是一辆中大型 SUV 的重量,甚至超过比极星 1 大两圈的宝马 8 系(2.2 吨)。实际上,同属混合动力,4.6 米长的双门轿跑极星 1,与 5 米长的三排座 SUV 理想 ONE 一样重。即便极星一再强调这是一款 GT 跑车,言下之意就是会更重、赛道不重要、公路舒适优先,但即便以 GT 的标准来看,极星 1 也超重了(前面说的宝马 8 系也是 GT)。
假如极星 1 只是一辆主流价位车型,稍稍超重倒没什么大不了,然而对于一辆售价与保时捷 911 相当的极星品牌光环,尴尬的车身设计和超标的体重就难以被忽视了。
“Model 3 杀手”的自杀
极星对开山之作极星 1 寄予厚望,它被放在专属的成都工厂生产,周边还建设了交付中心和测试赛道,供车主提车时现场体验。但很显然,一款 145 万元的双门轿跑,用处是作为品牌光环,而不可能作为支柱。紧随其后,台州路桥生产的极星 2 将在今年中交付,就是李书福出镜带货的那款新车。
极星 1 负责吸引眼球,极星 2 当然是用来收割销量,所以这是一款标准的四门三厢纯电动轿车(极星官方称五门,因为极星 2 尾箱盖为掀背式开启尾门)。
从极星 1 到极星 2,混动到纯电,然而整个吉利集团,并没有现成的专为纯电而开发的平台架构。吉利集团从零开始专为电动车研发的 PMA 平台,到目前为止还未诞下量产车型。所以极星 2,和吉利集团其他的电动车产品一样,是基于燃油车平台改进二来。极星 2 的基础,是吉利沃尔沃共享的 CMA 模块化平台,即与 XC40、领克、星越等同门。
俗称,油改电。
公平的讲,由于 CMA 平台是 2016 年才启用的新平台,对于混动、电动动力预留的设计其实比之前的老平台更多,所以纯电的极星 2 表现肯定要强于之前那些仓促改来的“油改电”骗补车。极星 2 在 4.6 米长的车身上装下了 71kWh 电池包,在具备 5 秒破百性能的前提下,NEDC 标准续航为 450km,可以说一只脚够到了当前新款纯电动车的续航及格线。
但极星 2 给自己选择了一个过于强大的对手,特斯拉 Model 3。
从一开始,极星就不断给极星 2 塑造 “Model 3 杀手”的“人设”,前期发布和营销活动几乎处处带上 Model 3 对比。然而等到如今,极星 2 真的即将投产交付,却发现面对着国产低价的特斯拉已经几乎没有优势。
有人说纯电动车不能只看续航,这是实话,但前提是比较的双方续航相差不大。极星 2 定价 41.8 万元,而现在这个价格已经能买到 Model 3 顶配的 Performance 高性能版。不仅动力强得多,530km 的综合续航也超过极星 2 的 450km。更不要说,如果看重续航,668km 的长续航版 Model 3 只需要 34 万元,续航比更贵的极星 2 多出足足一半!而假如你觉得极星 2 的 450km 续航就够了,最便宜的 Model 3 已经降至 27 万元并仍有下降空间。无论怎么比,极星 2 在续航/价格方面的劣势实在太大,大到其他方面有何等优势都不足以弥补。
那么续航之外,极星 2 有什么优势?
(?hlins+Brembo+P Zero,奢华)
Polestar 毕竟赛车出身,极星对于性能操控信心满满。在赛车时期,Polestar 与顶级高性能改装避震厂 ?hlins 建立了密切联系,即便如今极星换了新的身份,仍能获得 ?hlins 专为其定制避震器的 “VIP 待遇”。售价高昂的极星 1 自然不会落下,极星 2 也配备了 ?hlins 的前后 DFV 双流阀减震器。这套避震系统拥有多达 22 段调节,可调范围达到了 50%,堪称改装玩家梦寐以求的装备。除了避震,极星另一个重点宣传的性能配置是 Brembo 刹车卡钳,虽然比不上极星 1 上的 akebono,但也是鼎鼎有名的大牌了。
然而,别急着激动。首先 Brembo 卡钳仅限前轮,后轮不管;其次这一切需要你在 41.8 万元的车价上,再添 4.2 万——对,都不是标配。这 4.2 万元,还能换来更大一寸的轮圈、金色安全带、一些黑色部件、一些金色部件。
值与不值的问题先放在其次,毕竟一套 ?hlins DFV 避震在改装市场就值数万元。但问题是,首先 ?hlins 避震是一个改装品牌,并不是多数人需要和能接受的。这突出表现在,和你想象中端坐车内轻按按钮的空气悬架、DCC 悬架不同,这套 ?hlins 避震那精细的 22 段,是需要你自己下车手动调节的。
而且,极星 1 的 ?hlins 避震是标配,调节器被放在了塔顶预留位置上,你掀开机盖就能动手了。而极星 2 因为先天结构的原因,你得把手伸进车轮内侧直接拧避震器上的调节旋钮,对,调四个轮就得伸进去四次。
(极星 1 的 ?hlins 避震调节)
(极星 2 的避震器调节位置)
对于那些硬核改装玩家,这也许是快乐的动手过程。但汽车改装圈之所以小众,当然是因为——大多数人不需要。更不要说,极星 2 身为一款标准意义上的家用电动轿车,它所面对的群体本来就和痴迷改装的 petro head 们交集甚小。
宣传的时候说 ?hlins 避震强、Brembo 刹车硬,然而真到选车环节你才发现,首先这些得加钱、加不少钱,其次这些东西虽然厉害,但对于家用车过于麻烦并且自己根本用不上。而刨去这些闪耀的装备,极星 2 面对特斯拉,真的能有所谓“传统车企的操控优势”?要知道 Model 3 不是 Model S,造了快十年高性能电动车的特斯拉,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只知道傻快的选手了。Model 3 的操控表现,无论国内国外给出的评价都足够高。
算下来,极星 2 面对 Model 3 的优势,大概也只剩下内饰和品质,而这些要对冲掉续航、售价的巨大劣势实在不够。
无效的积淀
Polestar 是一个老品牌,它有着二十多年的赛车历史,尤其还有着十多年的高性能车改装和生产经验。但极星是一个新生儿,它正在从事自己从未染指过的业务:大规模量产、纯电动、家用车。就好像一个做了二十年粤菜的大厨,自己当老板开了家徽菜馆,谁能保证大厨自己手艺高,新餐厅就能生意红火呢?
按照一般新品牌的市场策略,极星试图用高性能轿跑车极星 1 来打开局面,然而最终极星 1 在 150 万元级的超高端市场上缺乏存在感;极星随后用主流四门轿车极星 2 来获取第一桶金,然而极星 2 在 Model 3 甚至蔚来等对手面前竞争力匮乏。极星真正的希望,要等到使用全新 PMA 电动平台的极星 3。然而 PMA 平台结出果实尚需时日,同集团还有领克、几何还有吉利自己都在等着用,极星什么时候能拿出 PMA 量产车是个未知数,能用同一个平台达到什么样的高度,也考验着吉利集团的整体规划能力。
来源:新华号 虎嗅
改一件羊绒大衣要多少钱?杭州阿姨守店30年,一手绝活亮了
来源:钱江晚报
在杭州的街头巷尾,倘若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不乏一些“慢镜头”,比如一个店铺一些人,几十年如一日存在着。
施丽琪和她的“琪琪专业服装修改”店就是这样。
这家开在新华路横燕子弄小区的小店已经走过了三十个年头。简简单单几个字就算是招牌,甚至连门头都没有,要不是熟客,很容易错过。
铺面不大,略显拥挤,墙上整整齐齐地排列着两百来种颜色的丝线,缝纫机时不时响起,主人手指翻飞下,一件件不那么合身的衣服会完成蜕变。
铺子开在小区里,周围住着几十年的邻居,小铺子既是施丽琪的生计,也是她的生活。
今天,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要和大家分享的“城市味道”,就是这样一间普普通通的成衣修改铺。
故事可以从它的由来开始。
会踩缝纫机的宁波姑娘,
凭手艺在杭州立足
施丽琪今年57岁,做缝纫这一行,已经有近四十年。
“我们那时候,好像小姑娘都会踩缝纫机的。”17岁她从老家宁波来杭州。
有一份稳当的营生,才能在这个城市立足,施丽琪本就有缝纫的底子,于是进了服装厂工作。
后来,她在杭州结婚,三十年前家里分到小区里一套房子。
结婚后,施丽琪从服装厂辞职,开起了这间小铺子,房子在一楼,其中一间对着小区的房间,被拿来做工作室。“一开始我就是帮人家做衣服,那会儿,拿着布料过来做衣服的人很多的。”
现在能看到的这间铺面,是租的。
租的房子摆不下太多设备,只留了一台缝纫机,需要拷边,施丽琪要回到家门口的楼梯间。
“以前我有四台缝纫机,每台都有自己用处,大烫机,很方便的。”拷边机的隔壁,是暂时闲着的另一台缝纫机。
如今,家里原本用来做工作室的房间,被改成了厨房,冰箱、吊柜都安装到位,要不是施丽琪指着外面的卷闸门,已经看不出来这里承载过三十年的缝纫时光。
其实小铺子中间“断档”过3年。
“2000年到2003年,我去银泰工作了3年。也是改衣服,商场里卖的衣服,我们都会改的。贵的那种几万块的衣服也拿来我们改。”
那一年,新华路上开出了很多服装店
也正是这3年的从业时光,让施丽琪看到了“改”衣服的潜力,“很多人买衣服太长太大,都要改,感觉生意会不错。”
记者到的时候,施丽琪正在改一件卡其色的风衣,顾客的要求是“改短一些、下摆的开叉不要了”,这件衣服改完收费40元。
这不算复杂,不过也需要拆线、裁剪、拷边、缝合等等步骤。
正忙活着,冲进来一位服装店老板,是施丽琪的老客。
“这条31寸2,这条3尺零3。要快点哈,店里客人等着呢。”
施丽琪从银泰打工到回家开店那几年,新华路沿途开了很多服装店,有顾客买了款式喜欢但不合适的衣服,服装店老板都会来找施丽琪改。
从那时候开始,施丽琪基本上不大接做衣服的单子,开始专门改衣服。
“这个都要接边的吧?”拿到裤子,写下尺寸施丽琪就动手了。
“年纪大了,怕忘记,先写上一笔。”
量尺寸、剪下长出来的那一截,把这两条牛仔裤子改短,还要把底下那一圈接边的布料再缝回去。
“线头你自己理一下,可以快一些。”施丽琪对服装店老板老陈说。
她和老陈已经合作了二十来年。
施丽琪说着,把手上第一条裤腿上剪下来的布料塞进老陈手里,自己则开始打理另外几个裤脚。
两条裤子改完,用了半小时。
“这已经是最好挣的了,可惜现在比较少。”施丽琪说。
干活的间隙,她会和老陈聊天。
不仅仅是老陈,住在楼上的公交司机,隔壁的小姐妹,下班了都会过来聊聊天。
他们聊股票,也聊最近的生意。
老姐妹们还会约着逛家具市场,盘算着啥时候可以一起去九寨沟旅游。
拿来改的衣服不乏身价不菲的
施丽琪的铺子里,叠着不少改好的衣服,卫衣、大衣、裤子、裙子各种衣服都有。
主人们有些是住在附近的街坊邻居,也有外地寄过来让她改的,“山东、辽宁的顾客也有的。”
施丽琪说这些都是别人介绍的,“现在方便了,可以用微信联系,要改衣服的人,自己大概是知道尺寸的。”
看似平平无奇,其实拿到她这里的衣服,有些“身价”并不低。
“这件大衣,改的费用是400块。”一件米白色的羊绒大衣被改小了。
施丽琪说好多人在商场买一些断码的衣服,“大牌打折优惠力度还是很大的,她们就买回来叫我改。”
那件米白色羊绒大衣,需要整个拆掉重做一遍,光是剪下来的布料就有小半个垃圾桶。
一条挂起来的棉裤子,走近一看,有着密密匝匝的刺绣,是真丝的面料;一件大红的呢子大衣,底下收边全是手工缝起来的;再抖出塑料袋里一件雪花银羽绒服,吊牌还没剪,价值几千块……
周末下午,进进出出的人很多,有年轻女孩,也有年长阿姨。
“换季的时候,生意会好一些。”施丽琪说现在铺子看着忙忙碌碌其实不大挣钱,“一个月也就几千块。”
接下来,搬回新房子。施丽琪打算再找一个小一些的地方继续改衣服,“虽然女儿很孝顺会给我钱,我还是想趁着年纪不大,攒一些钱。”
说到心愿,施丽琪希望女儿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小幸福,“哎哟,每天回来就玩游戏,吃鸡,这不行的呀。”
推一推老花镜,施丽琪继续在台灯下踩下缝纫机。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黄伟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