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铝门窗型材多少钱一吨
文章目录:
1、静待两年时光 大理古城要改造成这个样子(附效果图)······2、美丽中国丨印象大理3、云南建筑大观:袅袅轻烟浮庙前
静待两年时光 大理古城要改造成这个样子(附效果图)······
“这一次的大理古城风貌提升改造,将还原清末民初大理古城的民居特点,用两年的时间,将大理古城恢复到清末民初的历史风貌。”——大理古城风貌提升改造项目指挥部专家组成员、古建筑专家杨利清
保存完好的明代大照壁
大理古城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一座建立在南诏大理国遗址上的明代府城,经历了几百年变迁,特别是1925年大理大地震的破坏,历史风貌已经产生了很大改变。
今年3月,大理古城风貌提升改造项目试点工作开始实施。大理古城风貌提升工作领导小组邀请了多位专家参与大理古城的风貌提升。
整改哪?
范围是古城核心区
大理古城风貌整治按“政府主导,强制整改,统一实施”的原则进行整治,整治范围为大理古城核心区。
该工程将重点整治复兴路、人民路、护国路、苍坪街、龙泉巷、福康里、新民路、博爱路、玉洱路、银苍路、平等路、广武路、红龙井、新生巷等历史建筑集中,历史风貌特色明显的历史街巷两侧的临街建筑。
要多久?
两年恢复历史风貌
大理古城风貌提升改造工作于2017年11月启动,力争用2年的时间,恢复大理古城历史风貌,将大理古城建设成为风格浓郁的白族民居建筑艺术文化走廊,国际一流旅游城市先行区和5A景区。
“规划进度”
2018年
3月底前
完成复兴路南段、红龙井下段风貌整治工作。
2018年
10月底前
完成洋人街、人民路、复兴路北段违章整治和风貌提升工作。
2018年
12月底前
完成博爱路拆违工作和历史风貌恢复。
2019年
11月底前
完成古城核心区其他路段拆违和历史风貌恢复。
洋人街下段正在整改
咋整改?
按原始风貌拆除修缮
目前,复兴路南段、红龙井下段、护国路下段风貌整治工作已正式启动,每家每户的协议签订工作正在推进。
从南门进入,到五华楼、红龙井,直至护国路下段,正在实施改造的51家示范点,遵循“一户一册”,“一户一方案”原则,立面外观通过挖掘原有的建筑元素,各有特色。
针对古民居的屋面、山墙、墀头墙、厦窗、檐口、格扇门几个部位,进行建筑物外立面的风格整治。
拆除修缮
●先将招牌、电网等不符合原始风貌的内容拆除,再进行修缮。
●屋面残损严重的要揭顶修缮,山墙、墀头墙按原样修复,厦窗改造包括玻璃窗和钢防盗笼拆除,恢复成“梅花窗”“直棂窗”等民国年间风格的木质厦窗。
●格扇门的改造包括拆除钢门,恢复木质格扇门。格扇门的安装严格按照原来的建筑布局,门扇朝里开,檐口留出来,不再需要雨棚。
大理古城复兴路现状
恢复古街
●无论是旧材新做,还是新材新做,都必须做旧处理,修旧如旧,恢复健康的古街面貌。
●保持原材质、原工艺、原形制,符合历史定位风格,专家组技术把关,现场拍板。
●为保持原形制,专家们收集了大理古城现存的宝贵资料,提供给乙方,照着样子恢复。
谁埋单?
产权所有人为主体
根据《大理古城风貌提升改造工作方案》,大理古城风貌提升改造将围绕修旧如旧的原则,整体规划,分期实施。整改以产权所有人为主体,政府适当补助。
房屋外装饰部分(包括门窗油漆、更换木门窗、墙面粉饰、更换店匾招牌等)属政府为恢复古城风貌须要求强制整改部分,由政府补助70%,产权人承担30%。
房屋主体结构修缮部分,属产权人由于房屋自身安全需进行修缮的费用,政府为鼓励修旧如旧的方式保护古城风貌,修缮费用由政府补助30%,产权人承担70%。
另据了解,由于古建筑的维修改造涉及到各种复杂的报批手续,实施起来比较困难。这一次由政府直接组织具有古建筑设计建造资质的专业施工队来维修改造,住户不用自己办理报批手续,政府还有补助。
“借大理古城风貌提升改造的东风,这几间危房(已有100年左右房龄的公租房)终于可以揭顶翻修了。”
——大理房地产管理所杨献鸿
“政府给补助改造,当然是好事,为了大理古城的风貌,我们积极支持。”
——大理古城居民赵文杰
改造效果图一览
现状
▼效果图
建筑现状与效果图对比
大理古城风貌整治透视图
大理古城风貌整治街景立面效果图
大理古城南门西段修复立面街景图
大理古城复兴路南段风貌整治效果图
爱旅游的小伙伴们
是不是有些期待呢?
美丽中国丨印象大理
沙溪镇玉津桥,茶马古道上重要的过江桥梁。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一
在喜洲古镇采风时,我趁大家观看展览时独自走到镇里的街上游览。游客虽不多,但胡同和街角的摊位依然有人光顾,我就对着那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吃、竹编制品、扎染服饰、银首饰使劲儿看。
走到一家卖下关沱茶的门店前时,老板娘招呼我进去坐,我礼貌地摆摆手,她就走出门来和我聊天。
听说我是从北京来的,老板娘身边站着的一位大姐很兴奋地说,她的女儿女婿都在北京工作过,我问她孩子们为什么没有继续留在北京发展,她说都回老家来了。老家现在也有很多项目可以做,家里老人还能帮助他们带带孩子。
这里,每家门店的名字都很独特:茶缘,喜传,槲寄生……
静静的街面上,我抓拍到一张年轻的妈妈喂孩子吃饭的照片。她是扎染店的老板,门面上挂着五颜六色的桌布。她看我盯着黄色和褐色相间的那块桌布,就说,便宜卖给您,80元。其实我无意买桌布,而是诧异扎染不都是蓝白相间居多吗,怎么还有别的色彩呢?我真的是在此长了见识。
我几次停留在那个挂着“漫漫-慢慢-古法手工品”的门前,可惜人家没有开门。我在想,门里面的手工品都有哪些种类呢?右首,是一家白族风格的庭院,门楣上书有“清白传家”四个字,门框上有一块牌匾,上写“蘭尚居”,再右首,是尹氏宗祠,更显年代痕迹。
最有看点的是那家“熙渡茶画会”,门面就是一扇开着的窗口,窗帘半挂着,隐约看得见里面的瓶瓶罐罐。窗台下,摆着两把掉了漆的蓝色圈椅,那圈椅没有腿,摆放在长条的陈年木板上,远远看去,沧桑感叠加,别有一番意趣。
街上也有现代气息的门面,简易的白色铁艺桌椅配上老旧的门窗和花草,营造出别样的氛围,静待游客前来喝茶、喝咖啡、聊天。恰好,这个门店就在喜洲农耕文化艺术馆庭院里。
有那么一刻,一行人闲散地坐在庭院里,望着院子里那两棵百年古树,琢磨着、品味着当年喜洲选址时所遵循的“不城不市不区”的理念。
喜洲呈现的田地有美感,整齐划一的阡陌田垄、精心耕作的田园景观,尽管连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都说土地是乡下人的命根,但喜洲掌握良田沃土的士绅们却将生活的底色铺在了传统农耕的习惯上,铺在了善耕善种的农民心上。
喜洲镇在云南大理是一个很特别的白族小镇,以喜为名,以洲而域。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在南诏、大理国年代,这里是一座重要的工商业城市。《大理县志稿》中有记载:“至于商务思想,惟喜洲一地人物为最优胜之资格。”
民国时期的喜洲商帮将喜洲的经商传统发展到极致,出现四大家、八中家、十二小家等24个有代表性的商业集团。有人说,他们成为了那个年代的滇西GDP制造者。
此话不虚。当我们参观了那个代表着喜洲农耕气息的展览馆后,对喜洲重商亲农的习俗更有感触。
“土地是一个大写的创造者。”这句话就写在进门处。
曾几何时,那些拥抱过世界的喜洲商人们为了让自己的家乡有独特的风景和无可复制的田园生活做出了多么大的努力啊。
可以想象,喜洲几代人情感绵长的乡愁牵动了多少喜洲游子难忘的寻梦旅程。但他们要落叶归根,在属于喜洲的田地里休养生息。
可贵的是,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走出去,再回来,喜洲人早就具备开放的心态,我们眼前的魅力家园就展示出了他们的胸怀、雄心和壮志。
二
“哎,那个剑川来的小伙子。”这是电影《五朵金花》里的一句台词。自此,我就知道了云南剑川这个地方。据说金庸所著的《天龙八部》,开端和结局也都是从剑川起笔落笔。
千百年来,茶马古道从剑川穿过,多少途经此处的马帮喝过剑川的米酒,听过剑川的迎客调。
代代相传的木雕工艺让多少剑川工匠袒露赤诚心愿。我在一家小小的木雕门店里给父亲买了一只烟斗。店主说,这就是个念想。其实,我就是冲着这句话买的,并理解了那“念想”蕴藏的深层含义。
了解剑川的最佳方式,就是参观这里的国家方志馆南方丝绸之路分馆。
街心广场的地面上,有用心设计的南方丝绸之路的地图。路线走向,途经地名,东西南北相连接的地方……这条被誉为“中国最古老的国际通道之一”的商道,曾经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南方丝绸之路分馆,再现了茶马古道千年风貌。
千年,从古代到现代。一条南方丝绸之路跨越万里长途,连接世界,商通四海。今天大家都在说“丝路精神”,再结合“一带一路”倡议去感知和解读时,会更清晰、更全面。
“丝路精神,根植于历史,面向未来;源于中国,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其内核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
从一条街,看一条走向世界的通道。遥想500多年前,是谁驻足剑川,让远来的风华呼啸而来?一馆尽览百年剑川沧桑。
站在剑川,转换视角,找寻专属剑川的表达方式。
在世人眼里,那些沸腾着生活气息、融合个人奋斗与家国情怀的时代叙事,持续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而将丝绸之路地图篆刻在广场地面的背后,有多少人走在路上,有多少货物流通世界各地,有多少人摆脱局限将目光转向国际市场,一种“走出去”的勇气满足了多少人出行的想象?
在南方丝绸之路分馆,我的目光所及之处,由远而近,看到了商人们用脚印写成的诗行。一排排诗行,竟是那样气宇轩昂。
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靠近或走近时,才能沉下心来重新认知一段历史。人们常说穿越千年时光,怎么穿越?
就在由数字光影打造的“时光隧道”和“八荒纵横贯古今”的沉浸式穹顶空间长廊上,我们真的穿越了——
丝路四季,丰盛的物产,各地的风貌,热闹的集市,行走的驼队,美丽的江河、雪山和平原绿洲……长长的路上,无尽的风雨,无尽的收获。从探索到发现,南方丝绸之路沿线的地区和人们就这样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剑川周边,湖水荡漾,水鸟飞翔;剑川古城,书香浸润,文脉相传;剑川百姓,生活富裕,诗意栖居……对我们所有的梦想进行归类分析时,尽情寻找规律,没有任何限制地进行思考,打开思路。
在剑川沙溪镇,我记下石龙村喜林苑这个地名的时候,已是夕阳西下。山风起了,略感凉意。
体验白族文化,体验石龙村特有的文化景观、生态景观、村落景观和田园景观,一行人在纯朴的田野空间里和村民们一起歌舞。村里的演出队都是由本土优秀歌手组成的,石龙霸王鞭,白族调,一招一式,一唱一喊,都是原生态的味道。
据当地文旅局的同志介绍,这个村里的村民就是当年舞蹈家杨丽萍导演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的主要演员。彝、藏、佤、哈尼等10多个民族原始、粗犷、充满绚丽色彩的生活,在歌舞中生动地展示了出来。
我曾经采访过杨丽萍,记得她说她要用古朴的肢体语言来表现民族自己的东西,将那些原汁原味的舞蹈、被遗忘的舞蹈语言还原,寻觅与生俱来的那种冲动和欢歌。
舞台上的道具、牛头、玛尼石、转经筒全是真的。70%的演员都是云南的少数民族,只是我当时不知道他们大多来自石龙村。
茶马古道上的沙溪,给了横断山脉地区一抹亮色。
马帮的铃声在山间回响时,沙溪周遭的盐商、货商们的心仿佛都长了翅膀。那些驮在马背上的茶叶、毛皮、布匹、药材,还有诸多日用品,都寄托着他们商贸交易的一个又一个新的开始。那些大米、食盐、香油和乳制品,则在晨曦中给热闹的集市增添了更加丰富的内容。
听风,看雨,本就平常的生活,在沙溪却总有翻检记忆的诗意。
三
车子沿着乡间的路缓缓驶入了巍山县永建镇东莲花村。
被称作“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东莲花村,也是“马背上驮出来的村庄”。我们在这里的马家大院看到了马帮文化的过往。
茶马古道上的“山地之舟”,这是人们对马帮的比喻。古道茶香,巍山产好茶,早在一千多年前,巍山境内就开始种茶了。普洱茶香飘四溢,驱走了赶马人一身寒气,也温润了“茶马互市”的人文精神。
马帮有群、伙、帮的分别。九匹骡马为一群,三群为一伙,所有马加在一起就是一队大马帮。
“喜洲帮”“鹤庆帮”以及巍山的“回民帮”,就是传说中茶马古道上著名的云南大马帮。
在马家大院落座,休息片刻,静观院内最高的角楼,看着那一扇扇格子窗散发着岁月的气息。其实,我们现在无论怎么想象,也还原不出当年以马家兄弟为首的七支大马帮、几百匹马远走东南亚的豪情,但这建筑精巧的院落能够见证财富的积累和蕴藏在民居里的旧梦。
巍山古城的傍晚蕴藏着属于她的故事。
沿着古城后所街边走边看,吸引我的总是门两侧的对联。诸如“书庭桂院溶溶月,深巷睦邻暖暖风”“诗书礼仪流年立世,善德敦仁柏院沉香”。最让人揣度的,是一个院子牌匾上写着“理想国”三个字,底下有一行小字:我们贩卖的是生活方式。
想着刚刚路过的南诏博物馆庭院前的对联“珍藏瑰宝集撷精华佐证边陲文化,浓缩时空恢弘物理大观南诏风情”,我顿时被折服了。在巍山古城,竟然蕴含着如此深厚广博的文化理念。
一家一户所尊崇的这种文化理念直接带动着一种文化的传承。
以往,每到一个地方常常是步履匆匆,可在巍山古城却静心从容,其实,早已被这里随处可见的文字所征服。
这里每条街道都很整洁,且没有刻意装扮的成分。顺着临街的泥土斑驳的墙面,那用石块堆砌的墙基前面,摆放着朽木搭建的花架,那朽木透着年轮的条纹,留有之前被当做车轴或门框的形状。古朴的花盆里种着兰花,花架上下各摆一盆,仿佛立刻让花架增添了身价。
正是因为注重文化,才有了这般的街景。
在文华书院对面,是一个小公园。靠马路的一角种植着一棵清香木老桩头,近看好像是三棵老树相拥而成的样子,少说也得有百余年树龄了。
当地文联一位教师出身、后在文教局工作过的同志是我们的导游。每到一处,听着他熟练且幽默的介绍,我们想不记住都难。
特别是当我们走过一个叫“蕙兰苑”的门店时,他很兴奋地告诉我们这名字是店主委托他起的。
“想问我为什么这么热心起名是吧?”他说,大多时候是他主动而为。对巍山历史和文化有研究的他,当然希望自己的故乡依然保有文化气息。于他而言,这是无法推卸的责任。因为热爱,所以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在接下来的行程中,我反复举起手机拍摄,每一处新发现,都让我体会到一种壮美情怀。从点到面,从局部到整体,感觉处于巍山的院落、山水、农田,甚至陈年旧物都熠熠生辉。
每个庭院的看点、历史和当年的文化氛围,都在告诉我看什么,怎么看,沉浸于百年前的中国庭院中,我毫不遮掩、毫不吝惜、毫不回避对美好生活的赞颂。
巍山的关键词很多,像我一样等着聆听“喜欢巍山某某事物”这类话的人也很多。在汇聚着居民与自然、连通着天地和美的巍山,果真能在屋檐下的风铃声中体悟到一种与众不同的境界。
巍山温润着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华静)
云南建筑大观:袅袅轻烟浮庙前
云南建筑蔚然大观
类型众多
多民族的融合
多元的地域风情
独特的地理位置
造就与众不同的建筑风格
文(孔)庙
纪念孔子讲学的圣坛
这位哲士
为儒家学说的建树发展
创立了熠熠功勋
让我们一起看看云南的文(孔)庙吧!
昆明文庙
昆明文庙始建于1274年,康熙二十九年(1690)重建于文庙街。昆明文庙有典型的、形制完备的儒家建筑群,殿、门、堂、斋舍、祠宇,诸所具备。现古建筑仅存棂星门、礼门、义路坊和泮池等。近年来,通过再次修葺,这里既保持了环境清幽、林木葱茏的特色,又设立了许多高雅的文化活动项目,充满了浓郁的生活味文化味。
昆明文庙棂星门为四柱三门花岗石建筑,平顶,中置葫芦宝顶,抱鼓石夹冲天柱。中门稍高,枋额高约1.5米,分为三格,中格镌刻楷书棂星门三字,左右两格彩绘图案,门下加有蟠龙抱柱两根,抬双龙望日枋梁。礼门坊和义路坊与棂星门并排,分列于棂星门两侧,相距仅4米左右,均为石牌坊,其建筑形制与棂星门侧门相同,三格坊额中格镌字,左右两格为透雕。
安宁文庙
安宁文庙位于昆明安宁市连然镇,创建于元成宗大德六年(1302年),主体建筑大成殿和崇圣祠。大成殿坐北朝南,占地面积325平方米,位于文庙正中,是文庙中建筑等级最高规模最大的建筑,单檐歇山青色筒板瓦绿色琉璃瓦剪边,抬梁式土木结构。后檐及两山为墙体围护,前后檐设廊。此殿建筑之精华在于粗大疏朗的斗拱,外檐当心间有二朵斗拱,次间一朵,稍间无。前檐斗拱出双下昂五铺作计心造,里转六铺作重拱出三秒计心造。整座殿堂总高度与总面阔比值较小,外观似方形,显得稳固、庄重。殿内梁柱用材粗大,结构古朴稳定,给人以凝重之感。
安宁文庙经历了600多年的风雨沧桑,虽然迭经重修,但大成殿现存主体构架依然为明代所建,显示了云南省古代高超的建筑艺术,是昆明地区最辉煌的古建筑之一。安宁文庙还是元代中期至清朝末年的公学所在,与太极书院等义学、私塾共同构成古代安宁的教育系统。在此读书、出仕、造福乡里的云南名士数不胜数,其中不乏数辈皆具影响力的家族,是研究云南历史和教育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
建水文庙
建水文庙位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内,始建于1285年。总体布局采用中轴对称宫殿式,大门太和元气坊三楹,中间一楹高约九米,石木结构,坊座上有石雕狮、象、麒麟和龙,顶部斗拱密集,与两侧的花砖短墙组成五檩三重檐牌楼顶,甚为美观。坊后为泮池,池中有一小岛,有堤和桥相通。东西两岸有路和红墙相围,路旁有林荫花木。从泮池后的台唇登上数级石阶,有“洙泗渊源”坊三楹,高九米,木石结构,龙、麟、狮、象巨型石雕高踞于坊座上,拱卫着木构架的牌楼。坊檐下密密层层地饰以精巧玲珑的斗拱,这些斗拱主要起装饰作用,牌坊两侧各有砖雕龙凤壁画一幅,其一为“二龙戏珠”,另一幅为“双凤朝阳”,亦甚精美。
入内为一庭院,庭院后部丹墀上为文庙主体建筑大成殿。门、殿和两庑组成一套方形建筑群体,气势宏阔。大成殿五开间,琉璃黄瓦,歇山顶,由二十根高五米的巨柱支撑,其中有二十二根青石大柱,全用整块石料凿磨而成。撑持左右前檐的两根石柱,中部镌刻成龙腾祥云状,“石龙抱柱”雕工精巧,甚是珍奇。二十二扇木屏门透雕出神采各异的生物图画,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大成殿下悬挂着“先师庙”三个鎏金大字匾,笔力雄浑遒劲,匾沿镶嵌着玲珑剔透的木雕龙凤。殿内悬挂着摹刻“万世师表”“斯文在兹”等贴金匾额。庭院两侧有东西明伦堂,西明伦堂前有高大奇异的榕柏共生树,环境清幽、引人入胜。
大理文庙
大理文庙始建于元代,1885年重建,重建后的大理文庙,规制完整,规模宏大,建筑群座西向东,整体为中轴线对称、合院逐台递进式平面布局,是当时大理古城独具特色的建筑群落。走进文庙,迎面便是万仞宫墙照壁,绕过照壁前方的中轴线上是棂星门牌坊,牌坊后便是一座汉白玉石桥,桥两侧为泮池,这是孔庙建筑群必不可少的元素。大成门,门面阔三间,连四周回廊,面阔14.35米, 通进深9.4米,屋架穿斗式木结构梁架,单檐歇山顶,斗拱挑檐。大成殿作为文明的主体建筑,雕梁画栋,黄琉璃瓦覆顶,金碧辉煌,宛如宫殿。
大理文庙的建筑造型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体现了晚清大理殿堂式建筑风格,具有大理白族建筑艺术的特点,是我国边疆文化与中原文化既一脉相传、又相互揉合的典范,院内建筑古朴,民族特色浓郁,古树名木繁荫遮盖,翠鸟欢唱飞跃其间,石桌旁、石椅上,庭廊间总是坐满了休闲的人们喝茶、聊天,这里成了一个古城居民和游客休闲的好去处。
鹤庆文庙
鹤庆文庙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徐霞客在《徐霞客游记》中对鹤庆文庙进行了记载,有“文庙宏整,甲于滇中”的赞语。鹤庆文庙始建于元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建筑主体体现和保留了中国古代官式建筑的风格,整个建筑群规模较大,布局严谨,雄伟庄严,斗拱、彩画雕刻十分精细。在结构体系上突出了梁、檩、斗拱的直接结合,层层抬高,取得了更大建筑空间的效果,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对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明清时期的建筑特色和风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在鹤庆文庙建筑群从南至北还保留着大照壁、泮池、棂星门、大成门、文庙月台、文庙大成殿、讲堂、尊经阁,文庙月台东西两侧的东庑、西庑,莲池、石山、采芹亭等,现存建筑结构稳定,气势雄伟。主体建筑先师殿为二层重檐歇山顶屋面,雄伟庄严,飞檐斗拱,雕龙画栋,彩画雕刻非常精美。
鹤庆文庙内现存有三通碑刻,一是《尊经阁碑记》,立于明正德二年(1507年),焦韶、李华书丹,陆经篆盖;二是《重修鹤庆府学庙碑记》,立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三是《新修玉屏书院碑记》,立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杨金凯撰文,赵鹤龄书丹,杨朝卿篆盖;三通碑均为青石质地,正楷直行书,笔力劲拔,字体委逸,书法俊秀,保存基本完整。
石屏文庙
石屏文庙位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始建于元至正年间。由石屏文庙临街左右两旁的“礼门”“义路”而进,就可以看到这座清乾隆年间重建的木石结构牌坊,单檐歇山顶,大牌坊正面匾额书“棂星门”、背面书“洙泗渊源”四个鎏金正楷大字,大牌坊不单斗拱、额枋、雀替等构建雕刻精美,正中两根门柱前后的石基上的麒麟图和抱鼓石上的团龙图石雕也雕工精湛。棂星门两旁的一对青石石狮和大成殿前的各一对石狮、石麒麟,虽经六百年风雨侵蚀已失去棱角,却更加显得威严古朴。
由石屏文庙牌坊而进,即是泮池,池上建造有单孔石拱桥。泮池之后是大成殿,房顶铺青瓦,殿顶竖琉璃宝瓶和兽吻,角背、雀替、穿枋头等艺术构件雕工精细,色彩绮丽。再进为先师殿,建在有七级踏步的台基上,是文庙的主体建筑。台基四周有雕刻精美的石护栏,二十六块栏板双面浮雕。二十九根望柱柱头有各种圆雕石兽。樨台正中有步道,中间石雕纹一条石龙,祥云缭绕,十分威武。石屏文庙庄严肃穆,静静矗立在石屏古城。
澄江文庙
澄江文庙建筑群位于玉溪市澄江县,现保存完好的有泮池、三孔石桥、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等。文庙建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坐北向南,从石桥通棂星门穿过大成门至大成殿,均建于一条中轴线上。棂星门为三楹牌坊式重檐木石建筑,斗拱和檐枋上都绘有各种图案,龙凤、牡丹和金鸡等镂空木雕作为雀替或装饰,端庄俊秀,雕饰精细。大成门建于大成殿与棂星门之间,土木结构建筑,抬梁式构架,单檐硬山屋顶,中间四根檐柱前从屋檐下向外悬有方形垂步,两重檐枋均有精工雕刻的云龙图形。
大成殿高16米,系土木结构建筑,重檐歇山屋顶,不用斗拱。左右后三面系土墙,正面各间装有龙凤及云形雕花隔扇门32扇,檐枋刻各种木雕纹饰,工艺精美。屋顶铺菱形图案琉璃瓦。殿前悬有“斯文在兹”木匾一块,月台周围砌石栏,左右石砌花台中,种植各种花卉,凸显肃穆恬静之感。
墨江文庙
墨江文庙位于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县,进山门后,建筑随地形逐层上升,臻于峰顶,依山脚至山顶,第一台建有大门、泮池、泮宫;第二台建有道南书院、经蒙两馆;第三台建有奎星阁、棂星门、崇文阁;第四台建有乡贤祠、忠烈词、节孝祠;第五台建有杏坛和东西两庑;第六台建有大成殿与配殿,整个建筑布局精巧。
大成殿是整个文庙建筑群的主体建筑,它是重檐歇山顶、抬梁式木结构建筑,大殿前有用石栏围成的天子台,台子正中雕有栩栩如生的九条蟠龙。殿前横挂的中为“斯文在兹”,左为“德齐畴载”,右为“圣协时中”的楷体大字,大殿的前庭,八棵大柱子,两米宽的房檐后,正处是八扇雕花镂空屏门,在大成殿门前正中央的石阶上,镶嵌着一块长方形的青石雕龙石碑。
广南文庙
广南文庙是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古建筑群保存较完整的一处。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全庙地势高敞,由前往后依次增高,分五进院落,殿宇宏伟,是文山境内最大的庙宇。以大成殿为主体,殿前两侧有东、西二庑。中有大成门过厅,大成门前右设祭器室、乡贤祠,左为官厅、民宦祠,中有棂星门石坊,青石结构,为四柱四墩三开间,宽9.75米,通高6米。石坊正中上刻“棂星门”匾额,前两旁横刻“鱼跃、鸢飞”,后两旁横刻“龙腾、虎跃”,字迹隽秀遒劲,此坊钻刻技艺精良,结构严谨,比例匀称。最南面砌筑一堵青砖照壁,上镶嵌气势磅礴的“太和元气”石刻楷书,每字一石。
大成殿为三开间,系单檐歇山顶、26柱抬梁式木构架,用材粗大。台基高1.96米。前檐枋雕“双龙抢宝”“双凤朝阳”,昂、翘及装饰穿枋皆精雕龙、凤、象、花卉等图形,造形生动。大门依次安置刻工精细的雕花格扇门,殿四周为走道。整体建筑布局严谨,古朴典雅。1982年再次修缮,将原殿的雕花扇门重新拆换,在屋面正脊增置“双龙抢宝”,两侧垂脊前端各置一狮,檐下油漆彩绘。殿前筑长方形月台,左右侧和前沿装置石雕护栏,栏板刻有浮雕人物、鸟兽等图画,月台上植有两棵苍翠的桂花树,给大殿增添了雅静的景致。
牟定文庙
牟定文庙位于楚雄彝族自治州,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是牟定保存较为完整的明代建筑。牟定文庙为宫廷式斗拱建筑,采用南北中轴线对称的建筑格局,主体建筑包括大成殿、大成门、泮池等,整座建筑宏伟壮美,结构严谨,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文庙院里植有古柏5棵,苍劲挺拔。
大成殿面阔五间,建筑体量大,用料考究,规格高雅,采用24棵硕大的柱子作为承重物构柱。大成殿正面五个开间26扇雕花隔扇门,雕刻精美。大成殿的左侧耳房后墙上立有红砂石碑记三块,分别是《楚雄府定远县新建儒学记》《重建学宫捐输题名碑》《重修学宫碑记》,这些碑碣对考证牟定儒学的情况十分重要,文庙也为人们研究牟定明确建筑风格和艺术提供难得的实物史料。
石羊孔庙
石羊镇位于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孔庙的建筑规模十分宏大,占地面积6584平方米,建筑面积1616.8平方米。其建筑格局完全按中国古代宫殿式衙署规模布置,纵横对称排列,主体建筑布置于中轴线上,附属建筑置于两侧。整个建筑群以大成殿为主体,两侧有东庑、西庑、乡贤祠、名宦祠,外侧有朱子阁、仓圣阁等建筑,结构严谨,布局匀称,宏伟端庄。
大成殿殿顶用黄、绿、蓝三色琉璃瓦覆盖,门窗、木柱用朱漆彩画,整座建筑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大成殿的门上方挂着历代皇帝、名人题的“与天地参”“圣集大成”“斯民在兹”等九块匾额,红底金字,光彩夺目。在大成殿内正中的1.6米高台上供有铸于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的孔子全身铜像。铜像头戴冕冠,手捧朝笏,仪态威严,正额端坐。在东西两庑供有孔子七十二贤人塑像,七十二贤人的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孔庙内还保存有一块著名的封世节井浮雕,浮雕由6块大理石直缝拼成,画中有人物80多个,马28匹,刻绘于道光二十一年(1842年)。
景东文庙
景东文庙位于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以纵向建筑为主,是中轴对称的台阶式庭院,大门前边是半圆形的石阶,有五级,大门两侧是精细的石雕,一对小石狮子立于门槛,两扇朱红大门上方,是栩栩如生的木雕。踏进大门,是泮池,泮池呈月牙形,块石砌成,四周由四十五棵望柱和四十一块栏板组成石护栏。跨过石拱桥,沿石阶而上十五级,是块草地,草儿茵茵。走过草地,再上十三级,又是一块平坦的草地,有古椿、古梅、杨眼等参天大树,装缀着草地。古树下,有两个六角亭相对而立,像美人站在树下乘凉。六角亭于1985年新建,系穿斗式结构,重檐六方亭,总体设计严谨,式样小巧,玲珑耐看;亭内画栋雕梁,配有字画,游人可在亭内休息。
棂星门是文庙建筑的核心,它属抬梁式牌楼木构架,整个木构架立于高一点五五米的须弥座上。须弥座由巨石砌成,四周有各种浮雕,龙飞凤舞,鱼跃龙门,鸟儿花朵等,形象逼真。须弥座顶部前后分置一点八米高的滚墩石,房檐下是耀眼夺目的平身科斗拱,共有七层,置于额枋上承托檐檩屋顶。屋顶为歇山式,盖的是琉璃瓦,紫黄绿三色,组成方块图案。屋脊安有宝狮、宝龙、宝瓶等,檐角挂有风铃,转枋上安有五颜六色的彩灯,柱梁挂枋,诗画相配。走过天子台,是文庙的主体建筑大成殿。大成殿,1984年修复,属抬梁式结构,歇山式屋顶,由二十八棵大圆柱支撑,柱基为石雕的鼓凳式及复盆式两种,用大跨度横梁,前檐有四层斗拱承檐檩,有两棵金龙抱住于大殿前中。整个大殿宽敞宏伟,气势非凡,给人予力量的美感和肃穆的神圣感。
步入文庙
古木参天
阁楼角亭
悠悠玉振伴书声
这让人不由想起
文庙中众人寻求真理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