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美铝材质量和价格怎样
文章目录:
1、纳卡停火背后:亚美尼亚从“我们赢了”到“再也打不下去了”2、追梦 “一带一路” 这家浙企在白俄罗斯觅出新商机3、每天认识一个国家:教堂之国-亚美尼亚(45)
纳卡停火背后:亚美尼亚从“我们赢了”到“再也打不下去了”
澎湃新闻记者 汪伦宇 喻晓璇
一座年久失修的教堂孤立在废墟中,西墙依然高耸完好,在菲祖利这个纳卡地区(纳戈尔诺-卡拉巴赫)破败的小镇中显得十分突兀。时至今日,已无人知晓何种教派曾在此活动,连它的名字都遗失在冻结的时间里。
1993年8月23日,17000名居民匆忙打包行囊,干粮、铺盖被胡乱塞作一团,人们在荷枪实弹的亚美尼亚士兵监督下离开了家乡。这些人中绝大部分都是阿塞拜疆人。懊丧的人流缓缓消失在黄昏下,在物理和记忆两个层面上,小镇菲祖利彻底化为了一座死城。
27年后的秋天,阿塞拜疆人又回来了。“看看这一切吧,看看这毁灭、破败和遗忘,除了废墟,菲祖利什么也没有。”阿族军官纳提克年轻的脸庞上并无喜色,他告诉法国《世界报》,“他们(亚美尼亚人)大动干戈,将数以万计的人逐出家乡,难道仅仅是为了把城镇从活人手中剥离,然后弃置于荒野而不顾?”
纳卡地区的居民多为亚美尼亚族。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围绕纳卡的争端肇始于1988年,并于上世纪90年代爆发战争。1994年战争结束,亚美尼亚占领纳卡及其周边7个地区。自那以后,这些地区一直被亲亚美尼亚政府的亚美尼亚族人控制。但30多年来,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围绕纳卡的争夺仍未停止。今年9月,双方再次爆发大规模军事冲突,在6周多时间里,阿塞拜疆军队逐步占据了优势。
土耳其军援支持下的阿塞拜疆军队在今年10月下旬夺取了菲祖利。亚美尼亚军队败走时,甚至没来得及移走军火物资,满满的机枪子弹盒被随意丢在马路拐角,还有不少苏制D-30牵引式火炮的122毫米口径炮弹散落地面。
菲祖利离西北方向的舒沙只有40公里之遥。11月7日,人们在菲祖利能清楚地听见舒沙城中的D-30火炮轰鸣怒吼。在那场激战中,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军队在城区附近来回拉锯,几日之后阿军占据舒沙。这是纳卡地区最大的城市,阿军得手后,将可以轻易对纳卡地区剩余亚美尼亚军发起新攻势。11月9日,凭借此胜,阿塞拜疆军队迫使亚美尼亚签订了44天以来的第四份停火协议。
与前三份形同废纸的文件不同,这次协议达成后,俄罗斯火速将2000名士兵和近百辆装甲车派往纳卡,开展维和行动。交火双方基本停止了军事行动,一派令行禁止的气象。在阿、亚两国首都,悲欢互不相同。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居民上街大肆庆祝胜利,而亚美尼亚首都埃里温的市民们则垂头丧气,难以接受败局。
“最后的祈祷”
“我弟弟在保卫菲祖利的战斗中受伤,和他一起参军的儿时玩伴在他面前被炮弹炸成齑粉,电光火石间,这就是一回头的事。”26岁的亚美尼亚女孩塔特维克带着痛苦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回忆。截至上周末,亚美尼亚方面宣布已有至少2300多名士兵阵亡,由于亚方是败退一方,难以全部清点遗体数量,实际伤亡数字料将更高。在阿塞拜疆一方,官方没有宣布伤亡数字。
全民悲痛之下,纳卡地区亚美尼亚人的情感最为真切。开战初期,一张神父手持卡拉什尼科夫突击步枪立于山间的照片传遍社交网络。这位“网红”名叫霍夫哈纳斯,也是一名亚美尼亚老兵,现掌管着纳卡地区达迪凡克(Dadivank)城的修道院。在1993年春季的战斗中,他所在的部队夺回了修道院和其他几处教堂。达迪凡克修道院建于9到13世纪,见证了外高加索地区近千年来的动荡历史,多次经历战乱却屹立不倒,已成为亚美尼亚教会的骄傲。
手持卡拉什尼科夫突击步枪的霍夫哈纳斯神父
“我绝不会把它再交给‘突厥人’,1993年我们拿回修道院时,发现‘突厥人’居然把它变成了养牛场。”与前来报道纳卡战局的法媒交谈时,霍夫哈纳斯始终以“突厥人”一词来称呼敌人,故意将阿塞拜疆人和土耳其人归为一类,仿佛眼下的战斗只是亚美尼亚民族与对方数百年斗争史的一部分。阿塞拜疆军队已近在咫尺,霍夫哈纳斯却坚称将“与自愿留下的居民一起坚守”。
决定性的军事挫败以后,尽管后方的埃里温还有不少人鼓吹继续作战雪耻,纳卡的亚美尼亚人厌战情绪已十分明显。面对咄咄逼人的阿军,当地居民多采取消极抵抗方式,或点燃自家房屋,或剪断电线,或拆毁加油站,但鲜有人愿意留下继续作战。
阿塞拜疆方面曾要求当地亚美尼亚人在11月15日之前将城镇交给阿军,后来“出于人道主义原因”,决定延期十日。消息传来之前,达迪凡克的居民们自发参加了“最后的祈祷”。不少人专程从亚美尼亚国内赶来,希望在这里接受洗礼。
美国《纽约时报》记者在9日的停火协议签订后走访纳卡多地,发现大部分当地的亚美尼亚居民都欢迎俄军维和部队进驻,俄军的存在让他们决定继续留在纳卡地区亚美尼亚控制下的区域。目前正在纳卡地区拍摄纪录片的亚美尼亚资深媒体人苏莱曼尼耶也告诉澎湃新闻,俄军到来使一些人吃了定心丸。
从“英雄”到“叛徒”
两年前,亚美尼亚现任总理帕希尼扬借着那场反对修宪的街头运动登上了亚美尼亚政坛的最高点。
当时,已卸任总统职务的萨尔基相就任新政府总理,而他在2015年推动的修宪公投使亚美尼亚政体在2018年由总统制转为议会制。反对一方认为修宪只是萨尔基相为了继续巩固权力。帕希尼杨此时乘势而上,获得一些有西方背景的非政府组织(NGO)支持之后,在全国发起了“和平游行”反对萨尔基相事实上的“连任”。
在那场运动中,他使用了一套主张对阿塞拜疆强硬的话语,还在集会中有意模仿亚美尼亚战争英雄梅尔科尼扬的外形和姿态,以此获取民众支持。正是由于这种强硬态度,此次停火协议签订的消息传来时亚美尼亚举国皆惊,一时间人们甚至不敢相信帕希尼杨真的在协议上签了字。
1992-1994年纳卡冲突中的亚美尼亚战争英雄梅尔科尼扬。 图源:亚美尼亚公共广播
帕希尼杨2018年4月17日在一场反对政府的公共集会上。他手缠绷带,穿着迷彩上衣,模仿梅尔科尼扬的姿态对公众讲话。图源:commons.wikimedia.org
停火协议签署后,埃里温爆发了大规模民众抗议,抗议者称帕希尼扬是“叛徒”,并要求他就这一停火协议引咎辞职。帕希尼扬在其脸书主页透露,他本人的办公室遭到严重破坏,总理官邸中的电脑、手表、香水、驾照等物品失窃。
“他们(埃里温官方媒体)一直重复着说我们赢了,直到前两天所有人突然发现战事已经一败涂地。”停火消息传来后,身在德国工作的亚美尼亚女孩塔特维克带着哭腔说。在不少公众眼里,总理就这样一夜之间由战时领袖变为了“国家叛徒”。
其实,帕希尼扬并非一以贯之的对阿强硬派。从政前,他是亚美尼亚知名的记者和编辑,在数十年的职业生涯中,被认为“智力过人、言辞犀利、擅长辩论”,以痛斥腐败和批评寡头出身的政客而为人所知。1999年起,帕希尼扬任《亚美尼亚时报》编辑,也正是这个职位将他引向从政之路。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的埃里温,任何动摇纳卡“领土神圣不可侵犯”地位的政治主张都无法持续存在。亚美尼亚独立后的首任总统列翁·特尔-彼得罗相正是因为支持与阿塞拜疆实现“土地换和平”的倡议而逐渐在国内政治中失分,最终于1998年黯然下台。而初涉政坛的帕希尼扬与彼得罗相私交甚好。
直到2008年,帕希尼杨都没有掩饰对彼得罗相的同情。在当年的街头公开集会上,他为彼得罗相的复出奔走呼号,高喊“我们得把城市从卡拉巴赫的渣滓们手里救出来!”此语矛头直指亚美尼亚前总统科恰良和萨尔基相,他们两人都在纳卡地区出生,都在纳卡问题上持相对强硬的立场。科恰良拒绝接受彼得罗相和阿塞拜疆方面一致同意的和平计划,而萨尔基相也不太赞同妥协。而在彼得罗相下台那一年,帕希尼扬还因涉嫌诽谤时任国家安全部长的萨尔基相而入狱一年。
“真正的革命者是一种破坏力,破坏之后应该出现新的结构,真正的革命者永远不会上台。”记者出身的帕希尼杨曾在自己出版的著作《国家的对立面》中关于切·格瓦拉的一章中写道。但他仍然在2018年的街头运动后当选亚美尼亚总理,此后其对纳卡问题的立场也再次发生转变。
早在去年1月,亚美尼亚国内就出现了关于帕希尼扬愿意对阿塞拜疆做出让步的猜测,当时帕希尼扬公开指出,在纳卡问题上毫无疑问要采取“土地换和平”的原则,也就是亚美尼亚必须把在纳卡周围占领土地的一部分归还给阿塞拜疆。有亚美尼亚媒体评论称,这凸显了帕希尼杨政治投机的一面。
一直以来,纳卡问题都对亚美尼亚的政治运作有着非常现实的影响,对于任何一届亚美尼亚政府来说,它都是一个根本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研究员杨进曾撰文指出,亚美尼亚政治精英内部存在所谓的“埃里温派”和“纳卡派”。纳卡出身的领导人在战争的特定时期容易得到民众认同和支持,一旦纳卡冲突进入缓和阶段,来自首都埃里温的强大政治力量则很容易对“纳卡派”发起挑战。
尽管帕希尼扬曾作出上述妥协的表态,在今年9月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战火重燃直到11月9日停火协议签署前,他仍能得到国内民众的支持。塔特维克在10月中旬第一次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甚至断言,“现在是战时,帕希尼扬拥有我们的信任,全国人民都团结在他的政府身后。”虽然她早就注意到了亚美尼亚媒体与欧洲媒体的报道口径差别——在有官方背景的亚媒报道中,亚美尼亚军队“不断从一个胜利走向下一个胜利”,对战损情况和战果的描述也不乏加工或夸大,但渴望胜利的情绪驱使她主动过滤掉了欧洲媒体对不利战况的报道。
而亚美尼亚资深媒体人苏莱曼尼耶则认为,是时候用务实的眼光审视两年前那场助力帕希尼扬登上总理之位的“天鹅绒革命”了。苏莱曼尼耶出身于非政府组织,在多年的从业生涯中常常和美国主流媒体合作。
“近来的亚美尼亚政治显然过多受到了民粹主义影响。帕希尼杨政府上台后宣称要终结腐败,承诺无一兑现。”苏莱曼尼耶告诉澎湃新闻,“过去两年间发生了太多无法解释的事情。如果新政府上台,有必要对过去两年的一切内外政治决策展开调查。”
亚美尼亚的“三心二意”
帕希尼扬的上台打破了二十年来亲俄寡头垄断政治利益的局面。尽管他执政后把主要关注点放在国内政治议题上,并未在外交政策上做出重大转向,但与地区“老大哥”俄罗斯的关系还是不可避免变得冷淡,这使得亚美尼亚对俄罗斯的跟随显得有些三心二意。而造成这种结果的,某种程度上正是帕希尼扬本人雄心勃勃改革议程。
为了解决腐败问题,帕希尼扬将前朝“强人”告上法庭,其中包括前总统科恰良和前武装部队总参谋长哈恰图洛夫。波兰智库“华沙研究所”认为,此案对于亚美尼亚与俄罗斯的关系至关重要,据称科恰良与普京本人有着深厚的私人友谊,而哈恰图洛夫则是俄罗斯领导下的军事联盟集安条约组织的主席。在反腐框架下,帕希尼扬政府还针对俄能源巨头特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所有的亚美尼亚分公司和俄罗斯控股的亚美尼亚铁路公司展开了逃税调查。
帕希尼扬政府倾向于改善与美国和西方的关系。当时,美国驻埃里温大使馆的工作人员增加了两千人,同时,埃里温还与索罗斯支持的“开放社会”等NGO保持了密切关系。这些组织常常打着“慈善”名义,进行一些政治组织和宣传活动。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帕希尼杨政府完全“抛弃”了老盟友俄罗斯,至少不是在心理上。实际上,直到纳卡冲突的最后一刻,埃里温政府都明白如果能够争取到外部实质性支持的话,那它只能来自莫斯科,而不是华盛顿或者巴黎。
俄罗斯似乎对此别有一番观感。德国国际与安全事务研究所研究人员杜米特鲁·明扎拉里撰文分析称,从俄罗斯的角度来看,其对亚美尼亚的信任受到了损害,克里姆林宫将帕希尼扬视为 "索罗斯任命的人",并指责他 "提拔亲美政客"。俄籍亚美尼亚裔国际关系学者玛丽埃塔·叶普列姆杨则告诉澎湃新闻,在埃里温的授意下,对俄资企业和相关项目的调查才得以进行,这直接导致如俄罗斯联邦杜马副主席扎图林等莫斯科高层官员失去了对帕希尼扬政府的信任。他们开始质疑是否值得在政治上继续投资亚美尼亚,而不是转向同样与俄罗斯维系了良好关系的阿塞拜疆。
俄罗斯在最后一刻才“下场”介入纳卡停火协议可以看做是对埃里温的某种“惩戒”,但同时,明扎拉里认为这也是为了增强下一届亚美尼亚政府对俄罗斯的依赖。
“为制造必要的威胁感,俄罗斯允许阿塞拜疆收复纳卡周围的所有领土,使该飞地未来的防御变得极为困难。被阿塞拜疆击败凸显了亚美尼亚在军事上的脆弱性。俄罗斯将利用这种脆弱感,说服亚美尼亚民众和领导人同意与俄罗斯更紧密地融合,甚至可能建立类似于俄罗斯与白俄罗斯之间的那种联盟。”他写道。
战后,俄罗斯实现了在所有三个高加索国家的军事存在,这是苏联解体后首次出现类似局面。尽管埃里温可能会因莫斯科没有及时下场来援而心怀怨气,但依据停火协议,俄军的存在将成为纳卡亚美尼亚人的安全保障。随着时间推移,亚美尼亚政府和民间舆论都将不得不更加重视俄罗斯的意见。
这场急需外部支持的战争让亚美尼亚人看清了一切,欧洲和美国没有采取任何实质性措施帮助亚美尼亚对抗更强大的敌人。在首都埃里温,人们对西方的愤怒与日俱增。两名“中东之眼”的英国记者前往抗议现场时遭到抗议人群抵制,有抗议者大喊着“英国去死!”(“F**k Britain”),另一些人试图解释:“是英国和西方让亚美尼亚失望了。”
“当我们与俄罗斯关系好时,世界就会惩罚我们。当我们与西方关系好时,俄罗斯就会惩罚我们。”埃里温的一名律师阿努什?瓦西里?阿塔加尼扬将亚美尼亚的困境总结为这样一个悖论。“我们失望透顶。发动这场战争的并不是我们,但面对悲剧的人是我们。”阿塔加尼杨感到愤怒又无助,她的堂兄在最近的冲突中协助救治伤员,不幸在一场无人机袭击中遇难。
法国亚美尼亚人协会主席帕帕齐杨则告诉澎湃新闻,自己曾当面向法国总统马克龙要求法国加大对亚美尼亚的援助,并派兵参与维和。然而,除了答应提供“人道主义援助”以外,马克龙没有对派兵提议作任何回应。
作为近两个月来工作成果的展示,帕帕齐杨在社交媒体上高调描述如何争取到巴黎市长伊达尔戈和法国共和党大佬佩克雷斯等资深政客的支持。在法国亚美尼亚人协会的积极活动下,她们都支持法国政府承认纳卡地区政权,并主张向亚美尼亚提供援助。
私下里,祖辈曾因亚美尼亚大屠杀而逃到法国的帕帕齐杨却坦言,“再也打不下去了,世界又一次抛弃了我们。”
责任编辑:朱郑勇
校对:张亮亮
追梦 “一带一路” 这家浙企在白俄罗斯觅出新商机
2018-07-05 15:07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记者 白丽媛 陈晓 王建龙
永康弘福工贸有限公司总经理吕庚勇向记者介绍项目情况
“听说有浙江的朋友要来参观我的项目,心情太激动了!”明斯克时间下午18时30分,“‘一带一路’看浙商”采访团记者来到位于明斯克的中白工业园永康弘福工贸有限公司建筑工地时,总经理吕庚勇已等候在此。他的身后,占地4万平方米的弘福公司厂正在加紧施工,一条投资800万元美金、年产1200万片散热片的生产流水线将于年底竣工。
永康弘福工贸有限公司是我省首家入驻中白工业园的民营企业,也是目前该园区唯一一家浙江民企。当有人夸浙商嗅觉灵敏“耳朵长”时,吕庚勇说,“耳朵长,其实是对我们浙商敢于走出去、善于走出去的精神的一种肯定。”作为一家产值仅有2亿多元的民企,弘福公司在中白工业园并不显眼,能够入驻,正是得益于他的“耳朵长”。
早在2012年,从事了十多年门业加工的吕庚勇,看中了俄罗斯、波兰等国家蒸蒸日上的散热片生产市场,开始在永康建设生产基地。多年前吕庚勇一直在试图拓展欧洲新的市场。但是厂房刚刚竣工,遇到高额的"反倾销"关税极大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2016年6月,一次偶然机会,他前往白俄罗斯洽谈生意,顺便到中白工业园考察,作为浙商,吕庚勇敏锐地捕捉到,由我国主导开发建设的中白工业园正是企业进军东欧市场的重要“踏板”,子公司生产的高端散热片产品更是可以直接通过波兰打开整个欧洲市场。“于是当场就敲定了投资计划。”
吕庚勇接受浙江日报记者专访
在吕庚勇看来,中白工业园的开发可谓正逢其时,“弘福”通过中白工业园这个大平台,不仅可以有效降低产品的生产、物流成本,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中白工业园,可以帮助公司快速融入到世界贸易体系中。
立足中白工业园,遥望欧洲市场,吕庚勇心目中的发展蓝图正在徐徐展开,厂房建成后,将购置全新的自动化设备,引入新型铝合金材料,运用新的生产工艺,将产品链向高端延伸。
“我们已经注册了自主品牌,准备进一步深耕当地市场,同时以中白工业园为‘桥头堡’,进军欧盟市场。”临走时,吕庚勇向记者透露,目前很多国外客户都对弘福的白俄工厂寄予厚望,波兰、亚美尼亚、乌兹别克斯坦的一些客商已经慕名前来考查商谈,希望能成为“弘福”在当地的独家代理。“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每天认识一个国家:教堂之国-亚美尼亚(45)
亚美尼亚共和国(Republic of Armenia, Республика Армения),简称亚美尼亚,首都埃里温,位于欧洲与亚洲交界、外高加索山脉南麓,西接土耳其,南接伊朗,北临格鲁吉亚,东临阿塞拜疆。总面积29700平方千米,全境90%的地区在海拔1000米以上,属亚热带高山气候。全国划分为10个州和1个州级市。官方语言为亚美尼亚语,居民多通晓俄语。人民主要信仰基督教。
前9世纪至前6世纪,在亚美尼亚境内建立了奴隶制的乌拉尔图国。前6世纪至3世纪,阿契美尼德王朝和塞琉古王朝统治亚美尼亚,建立大亚美尼亚国。此后,亚美尼亚两次被土耳其和伊朗瓜分。1804至1828年,两次俄伊战争以伊朗失败告终,原伊朗占领的东亚美尼亚并入沙俄。1918年5月28日,达什纳克楚琼党领导建立了亚美尼亚第一共和国。
1920年1月29日,成立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22年3月,亚加入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同年12月30日以该联邦成员国身份加入苏联。1936年12月5日,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改为直属苏联,成为其加盟共和国之一。1990年8月23日,亚美尼亚最高苏维埃通过独立宣言,改国名为“亚美尼亚共和国”。1991年9月21日,亚美尼亚举行全民公决,正式宣布独立。
亚美尼亚境内境内遍布着众多历史悠久、风格各异的教堂和修道院,因此被称为“教堂之国”。这些宗教建筑不仅是亚美尼亚基督教文化的重要象征,也是该国深厚历史底蕴的见证。
亚美尼亚是世界上第一个将基督教定为国教的国家,这一历史传统使得教堂在该国文化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此外,亚美尼亚人民对教堂的热爱与保护,也使得这些宗教建筑得以保存至今,成为吸引全球游客的独特景观。
地理位置
亚美尼亚是一个地处欧亚交界的内陆国家,外高加索山脉南部,亚美尼亚高原的东北部,西与土耳其交界,南和伊朗接壤,北邻格鲁吉亚,东靠阿塞拜疆。总面积29700平方千米。
亚美尼亚全境90%的地区在海拔1000米以上,平均海拔为1800米。其地形特点是:西部、西北部高,东部、西南部低,西北部有海拔4090米的全境最高峰阿拉加茨山。亚美尼亚东部洼地中有全国最大的高山湖泊——塞凡湖,面积达1360平方千米。主要河流为阿拉克斯河。
亚美尼亚地处北纬38.50°~ 41.18°,东经43.27°~ 46.37°,属亚热带高山气候。其气候随地势高低而异,由干燥的亚热带气候逐渐演变成寒带气候。1月份平均气温为-2~12℃,7月份平均气温为24~26℃,年均降水量200~800毫米。
亚美尼亚能源资源贫乏,石油和天然气均依赖进口,但金属和非金属矿藏较为丰富。主要金属矿藏有:铜、钼、铁、铅、锌、金、银、锑和铝等,其中有7个铜钼矿,4个铜矿,14个伴生金矿,1个铝矿及2个铁矿石矿区,铜钼矿储量达19.5亿吨。非金属矿藏丰富多样,主要有:火山岩、珍珠岩、玄武岩、花岗岩、黑花岗岩和黑曜石等,其中,珍珠岩探明储量1.5亿立方米。
国旗
亚美尼亚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2:1。自上而下由红、蓝、橙三个平行且相等的横长方形组成。红色象征烈士的鲜血和国家革命的胜利,蓝色代表国家丰富的资源,橙色象征光明、幸福和希望。这是1918年成立的亚美尼亚第一共和国就采用的国旗。1920年至1991年,亚美尼亚曾是原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当时的国旗是在原苏联国旗的旗面中间加一个稍宽的蓝色横条。1991年宣布独立,正式恢复红、蓝、橙三色旗为国旗。
国徽
亚美尼亚国徽启用于1992年4月19日,仿照亚美尼亚民主共和国的国徽设计。为一盾徽,由鹰和狮子护持。中间的小盾所画的图像为诺亚方舟停于阿拉腊山山顶。代表亚美尼亚的自然风光。盾的其余部分分为四个象限,周围的四组图案代表历史上的4个王国:左下角为双鹰回头对视,象征阿尔塔什斯王朝;左上角为背负十字架的狮子,象征巴格拉提德王朝;右上角为双头鹰,象征阿萨息斯王朝;右下角为爪持十字架的狮子,象征鲁本王朝。四个象限象征国家悠久的历史。盾下下方是一条被利剑斩断的锁链,交叉着绿色树枝和箭头,还有麦穗、羽毛和绶带。
行政区划
亚美尼亚全国划分为10个州和1个州级市。:希拉克州(Shirak,Ширак)、洛里州(Lori,Лори)、塔武什州(Tavush,Тавуш)、阿拉加措特恩州(Aragatsotn,Арагацотн)、科泰克州(Kotayk,Котайк)、格加尔库尼克州(Gegharkuni,Гегаркуник)、阿尔马维尔州(Armavir,Армавир)、阿拉拉特州(Ararat,Арарат)、瓦约茨·佐尔州(Vayots Dzor,Ваёц Дзор)、休尼克州(Syunik,Сюник)、埃里温市(Yerevan,Ереван)。
埃里温是亚美尼亚首都,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面积265平方千米,人口110.4万(截至2024年1月1日)。亚美尼亚全国人口逾三分之一集中于此。埃里温三面环山,海拔900至1200米,属大陆性高山气候。埃里温亚美尼亚的重要古城之一。前782年,乌拉尔图国王阿尔吉斯蒂斯在这里建立了埃里布尼要塞。至15世纪,埃里布尼已发展成为东亚美尼亚的行政和商业中心。1828年,东亚美尼亚并入沙俄后,埃列布尼改称埃里温。
截至2022年1月1日,亚美尼亚总人口为296.1万人。亚美尼亚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亚美尼亚族约占总人口的96%,其他少数民族有:叶继德族,约有4.0万人;俄罗斯族,约1.5万人;亚述族,约8000人;希腊族,约6000人。
旅游业
亚美尼亚是历史最悠久的传统基督教国家,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其中最重要的是各类古代建筑。303年建立的埃奇米阿津教堂是世界上最早的基督教教堂之一,格加尔德修道院也是游客必到的地方,还有塞万湖、加尼神阿拉加茨山等景点。
1、塞凡湖(Lake Sevan)
位于埃里温以东约60公里处,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淡水湖之一。湖水清澈见底,湖岸周围环绕着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彩色的房屋。湖边还有黑色的修道院,为这片区域增添了一份神秘与神圣的气息。游客可以在此游泳、划船或乘坐游船游览,同时享受远处雪山的壮丽景色。
2、格加尔德修道院(Geghard Monastery)
位于埃里温东南40公里的峡谷中。这座修道院是亚美尼亚最著名的修道院之一,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它以其独特的岩洞教堂和丰富的历史遗迹而闻名,是了解亚美尼亚宗教文化和历史的重要场所。
3、埃奇米阿津教堂(Echmiadzin Church)
位于埃奇米亚津市的亚拉腊山山脚下。被认为是全世界最古老的基督教主座教堂,建于公元300年左右。教堂内藏有珍贵的文物,如诺亚方舟残片和耶稣钉十字架时肋旁被刺的那根矛,这些文物让教堂充满了宗教的神秘与历史的厚重感。
4、加尼神庙(Garni Temple)
位于埃里温以东28公里处的加尼村。这是亚美尼亚境内唯一的希腊化神庙建筑,也是世界上最靠东的完整希腊化神庙。神庙始建于公元1世纪,虽然在地震中受损,但经过考古复原后,仍然展现出其宏伟的古希腊风格。
5、兹瓦尔特诺茨古迹(Zvartnots Ancient Ruins)
这是一处千年废墟之美,门票性价比高。站在废墟之中,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呼吸,每一处残垣断壁都诉说着往昔的辉煌。天气好的时候,还可以远眺阿拉腊神山。
此外,亚美尼亚还有众多其他值得一游的景点,如亚美尼亚种族灭绝博物馆、加尔尼谷等。这些景点共同构成了亚美尼亚丰富多彩的旅游画卷,让游客在探索中感受这个国家的独特魅力。
美食
亚美尼亚的美食文化丰富多彩,以其独特的食材、烹饪方式和口味而闻名。以下是一些亚美尼亚的著名美食:
1、烤南瓜饭(Ghapama):
这是一道深受亚美尼亚家庭喜爱的南瓜菜,南瓜去瓤后,用煮熟的大米和干果(如苹果、杏、枣、李子和葡萄干)以及坚果填充,烘烤后即可食用。
2、烤羔羊(Khorovats):
烤羔羊是亚美尼亚传统烧烤的代表之一,使用当地新鲜的羔羊肉和各种香料腌制,并在开放式烤盘上烹饪至金黄色,是节日和家庭聚餐的标志性菜肴。
3、地窝面(Lahmacun):
地窝面是亚美尼亚非常有名的一道披萨状薄饼,由牛肉、羊肉、鸡肉或蔬菜等馅料制成,在烤炉中制作,可单独食用或搭配沙拉享用。
4、亚美尼亚羊头肉汤(Khash):
这是一种用羊头肉熬制的热汤,可以加入盐、大蒜、柠檬汁或醋调味,是亚美尼亚独特的风味美食。
5、Lavash烤饼:
亚美尼亚人一日三餐必吃的美食,这种饼很薄很脆,做法与中国内陆的烧饼或新疆的馕相似,吃起来酥脆喷香。
亚美尼亚的美食不仅仅是味蕾上的享受,更是文化的载体和故事的开端。无论是传统的菜肴还是现代的创新美食,都体现了亚美尼亚人民对美食的热爱和追求。如果有机会品尝亚美尼亚的美食,相信一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