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导师

井冈山,那年十送的红军其实不曾离开

XiaoMing 0

2017-09-17 09:500

井冈山,那年十送的红军其实不曾离开

■国防在线记者 李晨

凌晨5点,初秋的北京还在沉睡。从飞往井冈山机场的CA1805次航班舷窗外望去,点点灯火与漫天星光连成一片,当年八角楼上的那盏明灯,如今已照亮整个华夏大地。

90年前,在这片红色沃土上,毛主席创建了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90年后,作为一脉亲承的“红军工作队”,怎样才能无愧于“井冈山”三个字?

这个问题,井冈山市人武部的同志们一遍遍地问过自己。

(一)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当年,敌人对井冈山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红军的军需给养非常困难。部队晚上点灯用油有规定:各级机关晚上办公时只能用一盏油灯,点三根灯芯。

白天军务繁忙,毛主席经常要彻夜批阅文件。为节省用油,每晚办公都坚持只点一根灯芯照明。一盏清灯,陪着毛主席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等重要著作,点亮了中国革命的万里征程。

山河依在,本色不改。

作为全军成立最早的“红军武装部”,人武部的干部职工们把“红色交接”刻印在心,付诸于行。

人武部的新营院里,有一片“扎根林”,郁郁葱葱。每当有新干部或职工调入,都要来这里栽种一棵桂花树,唱上一曲前辈们编写的歌谣:“植棵树呀,扎下根啦。学先辈,续传统……”

干净整洁的新营院,原来是一片荒山。560多吨石料、1200多方泥土,干部职工自己动手、肩挑背扛,把一个乱石岗变成了战味浓的新营院。

周长桂是人武部的水电工,部里的储物间是他的“百货商场”。

旧铝门窗、旧开关、旧水龙头、旧螺丝帽……平时拆换下来的物件他都宝贝似的悉心收藏,坚信总有一天能派上用场。

有一次,部里几个窗户的扣匙坏了,他一头钻进储物间,“乒乒乓乓”一阵响后找到了同型号的扣匙,不一会功夫就把窗户扣给修好了。

把“节约经”修炼成“真经”,是每位干部职工的必备技能。

别看他这么怕浪费,在危险面前,可是一点都不怕。

高高井冈山,离天三尺三,飞鸟难过去,人去无人还。那年夏天,“鬼见愁”的五指峰大雁岩发现山火浓烟,1200多米高的密林中竟没有一条通往山顶的通道。

“用刀砍,也要开出一条路来!”

披荆斩棘,近10多个小时的攀爬,人武部的同志们和民兵突击队才到达火场。

明火越来越大,迎面扑来的热浪让人喘不过气。没有大型灭火设备,大家只能靠简易工具救火。

老周深一脚、浅一脚地来回跑,整个背部的衣服都烧着了,贴着血肉的衣服一块一块往下掉……

大火烧到了他身上,恩情留在了人民心里。

隔热门窗品牌

系统门窗

隔音降噪门窗品牌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