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的油灯
来源:军队党的生活·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 作者:杜博文
恢宏壮丽的历史,浓缩于一片普通的光影之中。
巍巍井冈山,九千多万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心目中神圣的精神高地。从孩童时期起,我的内心就对井冈山充满憧憬与向往,翠竹在蹒跚的梦里拔节生长,杜鹃花开满沟壑纵横的记忆。上了大学后,我三次到过群峦叠翠的井冈山,每次不是急着去聆听黄洋界隆隆的炮声,也不是立即去看竹剑长刀熊熊火把,而是匆匆赶往八角楼端详那盏只有一根灯芯的陈旧油灯,似乎一脚踏进血与火交融的峥嵘岁月,胸中总会升腾起一股浩然之气。
一
五百里井冈,峻拔逶迤,杜鹃红遍,苍莽如海,飞瀑流泉,融雄、险、秀、幽、奇于一体。静静矗立在青山绿水间的八角楼,是一栋黄色土砖结构的两层楼房,因为楼上有个八角形的天窗而得名。
房内空间狭小,靠北面的墙安放着一张单人床,南面开了一扇窗,正对着青翠山林;窗下摆着三尺书桌,桌面上放着一盏竹节油灯,看起来极其平常,由南方常见的竹筒制成,筒内仅有一根灯芯,提梁也较为简陋,甚至比不过普通的农家。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几经奋战、艰苦跋涉来到井冈山之后,毛泽东便经常居住在这个陈设简朴的房内,墙上挂着油纸伞、行军米袋、公文包等。每当夜幕降临,与士兵一起往返百里山路挑粮归来或者割了一整天稻子的他,坐在普通的竹椅上喝过几口浓茶,便借着这盏小小清油灯的光亮,躬身伏在方桌上,时而低头沉思,时而奋笔疾书,笔与纸的摩擦声清晰可闻,空气中轻轻飘散着香烟的味道。写作累了,他起身凭窗眺望,远处漆黑之处便是耸峙的群峰、参天的古木。陡然风起,伴着由远及近的呼呼风声,他的思绪或许会和灯火一起晃动起来……几经冥思苦想,毛泽东建立了我党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开始从罗霄山脉不断燃烧壮大,开启了我们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的新纪元。
那时的地,阴霾弥漫;那时的天,风雨如磐。夜漫漫,路漫漫,共产党人经受着炼狱般的考验!有人认为前途渺茫,产生了悲观情绪;有人悄悄脱党,放下武器解甲归田;有人充当打手,背叛了革命;不少人发出疑问:“红旗到底能扛多久?”“曙光何时才能重现?”从茅坪、茨坪到五井,从黄洋界、双马石、桐木岭到八面山,万众瞩目八角楼的灯光,寻找指引征程的航标。
八角楼上这盏清油灯彻夜通明,摇曳灯火之下的毛泽东眉头紧锁,脸上的冷峻显然比别人多了一层意境,夜复一夜真心求是,苦心攻坚,总结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设经验,挥笔写下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斗争》等光辉著作,就像一座明亮的灯塔,点燃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驱散迷雾,映红暗夜,唤醒沉沉入睡的黎明,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井冈山革命道路。
二
革命的道路从来都不是坦途,一星火种遭八方风雨来袭。
一心想把红军困死在井冈山的国民党,展开了多次“进剿”“会剿”,实行极其严酷的经济封锁,进出井冈山的所有通道都设了卡,一切来往人员物品都要进行严密检查。在石头过刀、茅草过火、人要换种的白色恐怖年代,“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到万担”的井冈山,成为20世纪20年代末期中国最为寡淡的地方之一,部队困难到了极致,官兵们几乎没有衣穿,没有盐吃,没有纸笔,没有粮米和药品,油更是成了奢侈品。官兵最困难时几乎见不到油,“红米饭,南瓜汤,挖野菜,也当粮”成为刻骨铭心的历史记忆。
为了战胜艰难困苦,毛泽东对用油的问题专门宣布一个规定,连以上单位晚上办公、开会只用一盏灯,可以用三根灯芯;不办公、不开会时则不用灯,每个连部平时只留一盏灯,只有一根灯芯,以备急用。日理万机的他,坚持只用一根灯芯,在昏暗的灯光下写作、思考或批阅文件,孤独的灯火在随风摇动。进来添加热水的警卫员,担心伤了毛泽东的眼睛,便悄悄加上两根灯芯,他发现后总是轻轻搁下笔,默默挑开两根。
这样的清贫,不是自命不凡的清高,而是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一块苦、一块干、一块过”,让感情凝在一起、利益连在一起、生命系在一起,最终战胜一切强大的敌人,改变苦难中国的命运,让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屹立在世界东方。
三
打土豪、分田地,唤起工农千百万,历经艰难而不溃散,映照着毛泽东的初心使命。
井冈山高路入云端,冬天的霜风似剑,让蓬断草枯,偶尔也裹挟着纷飞的雨雪而来,气温虽不似北方低,却也寒气逼人,让人十分难熬。一直把人民群众视为父母、温暖挂在心间的毛泽东,把自己的棉衣送给贫困的农民,只穿单衣工作。
寒冬腊月的深夜,八角楼上一灯如炬。层层白雪挂在屋瓦上,由竹林吹来的冷风撕扯着薄薄的窗户纸飒飒作响,冻得直哆嗦的毛泽东用一根带子做成斗篷围在身上取暖,在油灯下笔耕不辍,制定了一个又一个夺取革命胜利的计划,照亮了全中国,也温暖了人心。他那件棉衣给百姓送去的不仅是温暖,更是一份红军对老百姓的情义,由此凝结下了生死与共的深情:一颗红心向红军,军民团结一家亲。
时间的刻刀,在历史之壁雕凿。1928年8月30日凌晨,浓雾满山,敌人以四个团近6000人的兵力大举进犯,妄图一举打开根据地大门,此时保卫黄洋界的是红军31团两个连,不足300人,并且武器弹药匮乏。关键时刻,各地的农民赤卫队、暴动队持梭镖大刀赶来参战;妇女们组织支前队运弹药、送茶饭;老人儿童赶削的竹钉插满周边陡峭的山路,挖陷阱、修战壕、加固阵地,接连修下了五道防线,挖筑起保卫黄洋界的“铜墙铁壁”。军民齐心,众志成城,这场原本力量悬殊的战斗,最终井冈山军民以少胜多,“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为谁打仗?”毛泽东在灯光之下的数次之问,在斗争实践中进一步明确了答案。而这,也印证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践观点,使红军将士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党的根基在群众、党的力量在群众,离开了群众,我们寸步难行;依靠群众,我们无往不胜。
这盏油灯不被神秘的氛围所笼罩,也不与浪漫唯美相伴,从1927年10月到1929年2月,几乎每晚都会在罗霄山脉中段的八角楼里亮着豆大的火苗,昏黄的光亮,透过木质的窗棂,照亮大小五井,进而照亮整个夜空,瓦解着旧中国的黑暗,描绘出开天辟地的人间奇迹。如今,它俨然井冈山的那些翠竹,绿意盎然,崭新如斯,沸腾了热血,坚定了信念,昭示了使命,照亮我们中华民族复兴之路,走向更远、更光辉的未来。
风雨沧桑,洪波涌流,冲不尽历史印迹;星汉灿烂,行程万里,忘不了苦难辉煌。那些发生在油灯下的动人故事,见证着老一辈革命家初心的洁净与信念的纯粹,也蕴藏着前进的智慧、向上的力量,犹如不熄的火炬辉映着历史的天空,照耀着我们的精神世界,激励着越来越多执著追梦的后来人不忘初心、不违本心、不负真心。
(军队党的生活·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