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的三线小厂:从硝酸铵炸药到童年记忆大白兔奶糖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片段,虽然渐渐远去,却永远镶嵌在时光的画卷里,成为我们心中难以磨灭的记忆。国营第 9225 厂,就是这样一段珍贵的历史。
说起三线建设,如今的年轻人可能会感到陌生。但在 20 世纪 60 - 70 年代,那可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规模极大的工业迁移过程。这是国家为了加强国防而进行的战略大后方建设,意义重大。到了 80 年代,三线建设逐渐落下帷幕,可它留下的痕迹,却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阿城区平山镇,曾经矗立着一家小三线厂——国营第 9225 厂,也就是工农合成厂。这个厂的诞生,正处在国家面临严峻挑战的时期,1967 年开始建设,1970 年建成投产。当时的计划是年产 2000 吨民用 2 号岩石硝酸铵炸药,别看这个数字在如今不算大,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这可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军工任务。
建厂初期,这里就像一个小小的军事王国。生产车间按照军队的连、排、班来布局,形成了一套紧密有序的生产体系。厂里的工人大约五百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身份背景各不相同。有带来军事管理经验和严谨作风的军转干部,有从国营 475 厂援建而来的技术人员,把自己的技术专长毫无保留地贡献出来,还有那些满腔热血的转业军人和充满激情的下乡知青。
这个厂的布局也很有特点,分成了生活区、办公区和生产区,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军工生态体系。从生活区到生产区,能延绵好几公里。想象一下,宿舍、食堂、医院、电影院、大礼堂、商店、学校、广播站,啥都有。在这里,工人们的生活几乎可以自给自足,大家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相互照顾,共同为了国家的军工事业努力拼搏。
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每一个人都怀着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未来的憧憬,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军转干部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让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严谨有序。技术人员则是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攻克生产中的难题。转业军人和下乡知青们,也迅速适应新的环境和工作,努力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挥洒着汗水,书写着属于自己的青春篇章。
然而,时代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80 年代,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中美结束敌对状态,中苏关系也有所缓解。我国结束了长达 17 年之久的三线建设,全面转向改革开放的经济建设。9225 厂也顺应时代潮流,开始了军转民的历程。1984 年,它转产生产高档奶糖——玉兔牌大白兔奶糖,并且把工厂名称变更为黑龙江省国营松峰糖果厂。这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也是一次艰难的转型。工人们放下了熟悉的军工生产,努力学习新的技术和工艺,为生产出美味的奶糖而努力。
可惜的是,好景不长。1986 年工厂搬迁到了阿城,最终在 1996 年破产。三十多年过去了,如今再来到这里,曾经繁忙的场景已经不复存在。高大宽敞的厂房变得荒芜,只剩下残破的墙壁,在风雨中摇摇欲坠。曾经辛勤劳作的工人们,也早已各奔东西。
走在这片废墟上,心中满是感慨。当年的热闹喧嚣仿佛还在耳边回响,可眼前却是一片寂静和荒凉。宿舍的门窗已经破烂不堪,食堂的炉灶也早已冰冷。电影院不再有欢声笑语,大礼堂也不再有激昂的演讲。学校的教室里,再也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广播站也不再有那熟悉的声音传遍厂区的每一个角落。
让我们记住 9225 厂,记住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让这份记忆永远珍藏在我们心中,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