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汽车”价格近腰斩,打响燃油车反攻第一枪,有用吗?-东风汽车公司与成本管理
今天有个武汉的朋友很开心的给我打电话,说他今天买了辆东风本田,让我猜多少钱买的。
我下意识地回答20多万,因为我大概记得雪铁龙和本田这两款车是东风系列车里面价格高一点的。
结果我朋友哈哈大笑说,只要12万,落地都只要14万。
你别说,还真把我震住了。
十多万不应该是买大众朗逸这类型的吗?
我随后在网上也看了一下网友的讨论,非常火热。
虽然我没关注东风这家公司,但是这个事件有利于理解汽车行业,所以干脆写一篇我的理解。
这个事情本不大,也不是全国统一降价,相关信息网上也有很多,说的都差不多。
我就主要说一下背后的逻辑以及未来各大车企将会面临的状况。
首先东风这次降价,有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所有补贴金额基本上都是东风承担一半,政府承担一半。
至于是湖北省政府还是武汉市政府,目前不得而知。
不过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降价带来的利与弊。
任何东西降价容易,提价可就非常困难。
汽车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核心零部件同级别的车型大家都差不多。
就算是众泰这么垃圾的车,现在好像质量也有所提升。
所以我们发现各车企们都在围绕设计、软件、舒适度等非核心方面创新迭代。
一辆汽车的本质就是三大件是好的,油箱没破轮胎有气,就能开。
至于座椅是不是真皮,音质是不是顶级,屏幕有没有科技等等,都只是加分项。
基于这个底层逻辑,东风的车之前常规价格卖不出去,现在突然降价6万甚至9万的,消费者当然扛不住。
等于是白送一辆低配代步车。
可是过了这个月,价格恢复正常,消费者还会把雪铁龙当猪肉买吗?
肯定不会,东风还能延长降价时间吗?
肯定不能,就算延长也会有限。
因为政府不可能一直补贴,东风自己更加不可能承担这么大的亏损。
要知道现在最高的折扣都快到了5折。
除了部分豪车由于品牌溢价还能保持较高的毛利率之外,普通代步车毛利率如今都非常低。
不过如果政府补贴退出,东风降价也少一半,倒也不会亏。
在本次降价之前,其实东风旗下的多款车型一直都是在打折卖的,据我所知折扣也不小,可以优惠5万左右。
但是显然吸引力没那么大,车的价位10万是一个坎,15万又是一个坎。
消费者会潜意识地认为,15万以上,落地差不多就将近20万。
所以原本20多万的车,即便优惠几万块钱,也没多少人买账。
现在不一样,一下就降9万,原来二十多万的车,现在落地只要十三四万。
这谁扛得住?
东风的车本来也不差,你不能说他多好多炫酷,但是代步肯定是没问题的。
那过了这个月,降价取消,或者取消一半,消费者还愿意买吗?
这是一个几乎没有悬念的悬念,之前的数据摆在那。
东风为什么要“自杀式”的搞这波降价呢?
首先并不是真正的自杀式,人家既没有说一直降,也没有在其他省份降,更何况政府还承担了亏损部分。
甚至可以说对东风百利无一害。
东风由于去年的业绩大幅度下滑,车卖不出去,都堆在仓库里。
2022年东风总共卖出247万辆,同比下降11%。
旗下两个拳头品牌东风日产和东风本田,下降得更多,2022年销量分别下降21%和18%。
顺便提一下,去年只有比亚迪增长最多,销量180万辆,同比增长149%。
除此之外还有长安、广汽丰田和奇瑞这三家有所增长,其他的要么几乎没增长,要么大幅度下滑。
东风正好是下滑最厉害的,幅度这么大,必然产能过剩和仓储增加。
这就造成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仓储成本,第二个是停产成本。
除了像白酒这类特殊的产品越放越值钱之外,其他产品放在仓库里都是越放越贬值的,这也是很多公司计提存货的原因。
东风的车如果再不卖出去,可能损失的就不是降价所带来的利润减少。
然后东风部分车型已经接近停产,因为再生产,仓库里面的货会更多。
可是一旦停产,生产线时时刻刻都在折旧,还要维护保养,员工依然也要养。
这也是特斯拉去年年底上海工厂停产之后,立马降价拉订单的原因。
如今东风库存车一抢而空,仓储成本没有了,生产线也可以继续开工,重点是还有政府补贴一半的损失,当然是百利无一害。
另外对于政府来说,也是无奈之举。
东风毕竟是我国七大汽车集团之一,虽然是垫底,但影响力还是很大的。
武汉作为工业城市,整个湖北省都被武汉吸得干干净净,当然很重视本地的工业经济。
而且汽车产业恰恰又是武汉的第一大产业,GDP贡献在20%以上。
这一年多燃油车普遍节节下滑,2022年全国总销量也就不到2千万辆。
要知道在四年前年销量就已经将近三千万辆。
而且这个趋势还在下滑,今年1月燃油车只卖出96万辆,2月份再度下滑只卖出93万辆。
武汉政府坐不住也很正常。
所以在对东风补贴的同时,对本地其他车企也有不同程度的补贴,不过力度都没有东风那么大,谁叫东风是扛把子。
然后企业和政府双方都还有一个共同目标,那就是加速本地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看过我之前专门分析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朋友应该记得,现在的局面是特斯拉一家赚钱,比亚迪账面上勉强赚钱,其他基本上都是亏损的。
也就是目前新能汽车大部分还处在烧钱阶段。
问题是哪来的钱去烧?
如果传统业务能够带来利润和现金流,还可以自己投资,如果燃油车继续这么恶化下去,各传统车企根本没能力再去烧钱。
所以这样的大降价清仓大甩卖,能够给东风回笼一笔可观的资金。
家里有粮,才会不慌,才能继续发展新能源业务。
东风的新能源汽车代表作“岚图”之前表现一直不怎么样。
上图是我之前分析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时候做的。
岚图的销量属于垫底的那一批,2022年总共也只卖出19400辆,比理想一个月的销量还少。
而且刚看了一下2月份的数据,仅仅只卖出一千多辆,可以忽略不计。
虽然看起来岚图的亏损并不大,去年都只有十几个亿,只是新势力的零头。
但是销量这么少,平摊到每辆车上,也并不少,我算了一下,大概平均每辆车亏10万多一点。
显然东风如果还想继续在新能源汽车上发力,必须要准备大笔钱去拼,那么折价卖库存燃油车,是一个解决眼前问题的办法。
可是未来还很悬,毕竟距离头部那几家车企太远了。
武汉政府的想法肯定也是这样的,谁都知道新能源汽车替代燃油车是必然趋势,政府提前布局和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很正常。
但是又不可能直接投钱给新能源车企,这是一个无底洞。
那就只能以合适的方式帮助车企积蓄力量,让他们去拼搏。
显然补贴就是最合适的,也是最直接的。
如果不这样做,年初湖北政府公布的目标可是汽车产业产值破万亿,这些传统车企如果都不行了,如何完成这个目标?
其实除了武汉和东风,整个燃油车市场都有降价的趋势。
这也是不可避免的,新能源车增速这么快,当然在不断蚕食燃油车市场。
一般情况买了电动车就不会再买燃油车。
现在燃油车企业如果还要继续强撑,除了降价,没有更好的方式。
汽车本来就只是消费品,又以普通消费购买代步车居多,全都是价格敏感型的。
你敢打五折,消费者就敢当菜市场逛,你敢涨价一毛,消费者看都不会看一眼。
东风集团以往是成功的,尤其是改革非常好,与法国的雪铁龙和标志合资,与日本的日产和本田合资,与韩国的起亚合资,表现都不错。
这也是能位列七大汽车集团的原因。
可是这波新能源转型,实在不及格,可能是传统大哥当习惯了吧。
我看到前几天东风集团发布的公告,免去董事长“竺延风”的职务。
这位大佬也是很有来头的,曾经在一汽当高管,后来当官去了,再到2015年,开始成为东风的董事长。
不过这类型的董事长本质上都不会太干涉集团的走向,也干涉不了。
也有可能组织部会派出一位创新型的领导过来,带领东风转型新能源汽车。
毕竟过去几年的结果证明公司新能源业务是不及格的。
不过我看很难。
有朋友问我,后面燃油车品牌会不会慢慢地都跟着降价?
我回答说必然的。
燃油车目前还是占了大头,但是温水煮青蛙慢慢地失去市场也很难受。
重点是这些燃油车品牌都还需要时间,各自的新能源车竞争不过特斯拉,竞争不过比亚迪,都是有原因的。
比如造车新势力,凭什么能这么火?也是有原因的,他们各自有各自的特点。
未来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局势肯定跟燃油车类似,少数几个巨头,然后二梯队三梯队这样排下去。
比亚迪肯定是巨头,其他企业能不能冲上巨头,比如大众、长安等等,还是个未知数。
即便不能坐上巨头宝座,也要争一争二梯队的位置,这个可能性是很大的。
那接下来各传统车企,都只能努力去优化旗下的新能源品牌。
可是这个优化需要时间,燃油车市场现在还这么大,又不可能像比亚迪一样,说切就一刀切了。
这样的话,当然要优先保障燃油车生产线能继续运行下去,不说赚多少钱,至少要保证不亏。
所以未来慢慢的平民燃油车都会降价到低毛利率水平。
时间其实还是有的。
电动车最大的优势是省钱、零排放、静音、加速度。
燃油车再怎么降低油耗,也不可能比电费还低,汽油发动机也不可能做到纯电机那样很小的声音,普通发动机也不可能做到电动车那么快的加速度。
当然对于代步来说,最重要的是真省钱。
最大的毛病是充电,家里私人有充电桩就没问题。
可是很多没有车位的怎么办?有车位装不了充电桩的怎么办?
这个现象目前是很普遍的,只能去附近的公共充电桩。
那么另外一个问题又来了,大家都是上班族,都是早上开到公司,办公楼附近又有多少个充电桩?
尤其是那种办公集中的区域,根本不够用。
这个情况我身边的朋友很多都跟我吐槽,想要充电必须得早一点去上班。
如果充不上电,不但打车浪费钱还影响心情。
所以家里有车位有充电桩的朋友,又不考虑开长途,是完全可以买电动车的。
实际上现在买电动车的大部分人也是因为充电方便。
燃油车为什么没这个问题?
加油站的数量太多了,这可都是前些年国家投巨资普及的,现在除了新疆,没有500公里以上没有加油站的,自驾游随便跑。
而且加油只需要几分钟,充电最快也要好几十分钟,普通的还要几个小时。
所以未来电动车普及,只有两种情况。
要么是充电速度大幅度提升,要么是充电桩大面积普及。
之前也有一些朋友问我,现在能不能买电动车。
我都是回答在不考虑跑长途的情况下,家里有充电桩就可以买,或者自由职业也可以买。
长途目前是一个死结,充电速度提高到10分钟以内现在就别想了。
这不是你愿不愿意多等半个小时的问题,是排队的问题,高速上的电动车越多,排队就越长。
自由职业反正不用准点上下班,也是可以买电动车的。
还有朋友问后面电动车会不会继续降价?
这个第一要看特斯拉会不会再次挥下屠刀,第二要看锂矿价格。
特斯拉是还有降价空间的,毕竟还有十几个点的净利率,比亚迪的毛利率水平只是人家的净利率水平。
电动车一半左右的成本是电池,而电池当然就要看上游锂矿的脸色行事。
去年的锂矿简直涨疯了,不过今年倒是下降了很多。
后面分析锂矿公司的时候会讲。
当然这是相对平民车来说,好车意义不一样。
豪车最大的用处就是撑门面有面子。
面子分为两类,一类是虚荣心面子,另一类是态度面子。
虚荣心除了极少数人之外,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那些大佬也是。
现代社会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穷人越来越多,有钱人也越来越多,这也是豪车同样卖得好的原因,比如卡宴,去年还拿下了冠军。
态度面子主要是接待,比如去接一个客户,你开个几万块钱的车去,别人可能会觉得你不尊重他。
这就会造成社会性共识,所有人都认可某个东西值很多钱的时候,不管成本是一毛还是两毛,他的社会价值就是那么高。
茅台就是最好的例子,成本才几十块钱,外面却能卖到三千一瓶。
如果哪天人们都不认可茅台,那三百都嫌贵。
你看品牌溢价是不是很爽?
但是打造一个高大上的品牌,是很难的,不然所有人都这样去干了。
比亚迪正走在这条路上,就在一个多月前,比亚迪发布了新品牌“仰望”,放出来两款新车,一款豪华越野U8,一款轿跑U9。
这个名字也真有意思,这是让人来仰望吗?
不过这两款车的价格都在百万以上,也确实够可以仰望的。
其实这个招数不新鲜,搞出一两个很高端的产品,来抬高公司整体的品牌形象。
不管有没有人买明显收智商税的产品,这不重要,公司得有。
比亚迪目前毕竟在大众的印象里,属于中低端品牌,跟高端不沾边。
弄出这两款百多万的车,也是往高端圈挤。
能不能挤进去,这可真是路漫漫其修远兮,比亚迪得继续上下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