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经理离职创新高 基金经理离任
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基金经理离职创新高的问题,以及和基金经理离任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如果基金经理离职,怎么办
如果持有的基金基本要素发生了变化,壹佰金上有解答,比如之前的基金经理离职了,新上任的基金经理又没有丰富的投资管理经验,或者基金公司的整体投研和管理能力都在走下坡路,这时可以考虑将基金赎回,并转换成其他基金。
为什么要变更基金经理
1)基金公司股权变更。股权变更后,基金公司人事变动在所难免,尤其是在一些大股东的强势压力之下,基金经理通常会以“个人原因”选择离职;
(2)正常的公司内部岗位调整,比如从做投资转向部门或公司的管理,或者转向更合适自身投资风格的产品;
(3)投资理念的冲突。有些有个性的基金经理投资理念与公司投资理念产生冲突,热衷于追求短期利益的与秉承长期投资价值理念之间的矛盾,或者是追逐成长风格与价值投资之间的矛盾;
(4)基金经理通常面临持续的业绩考核压力。为了提高基金在同类基金的收益排名,不但要透彻研究研究报告,还要经常性的与卖方研究人员沟通以及外出调研,甚至长时间高负荷运作,这对基金经理的身心都是一个比较大的考验;
(5)私募基金及信托行业的快速崛起必然导致其与公募基金在人才方面的竞争。公募基金普遍存在较多的投资限制及监管,而投资限制较少、决策自主性强的私募基金行业的快速发展,为基金经理提供了更宽松的职业发展平台;
(6)捕鼠风暴蔓延。目前监管层引进稽查大数据系统,通过对交易数据等相关数据的有效处理,提升了发现、确认、掌握证据链的效率与准确度,为监管部门查处“老鼠仓”提供了最有利的工具,对基金经理产生很强威慑力。俗话说,“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捕鼠风暴节骨眼上,人人自危,出于压力和维护公司形象的需要,基金经理选择在风暴刮来之前离职或可降低负面影响。
2017年以来公募基金经理离职的多不多?
2016年三季度,共有50名公募基金经理离职,与2016年二季度相比增长超过三成;2016年四季度,再有41名基金经理离职;进入2017年,公募基金经理离职数飙升至55人,环比增长34.15%;2017年二季度,离职基金经理数量有所下降,为33人。如此算来,短短四个季度已经有多达179名公募基金经理离职。
不妨重点观察今年以来的基金经理离职情况。据格上研究中心统计,截至7月底,今年以来公募基金经理离职人数达102位,共涉及58家公募机构。
基金经理人,那么厉害为什么还打工?
基金经理属于高收入的金领阶层,投资是有风险的,能够获得基金经理,获得超高收入,何必自寻烦恼,去做投资,承担风险。
基金经理不仅仅收入高,地位也高,从收入来看,动辄都是百万元以上,甚至数百万元,虽然工作压力不轻,但付出的回报也是丰厚的,另外部分基金经理还通过老鼠仓获得更加丰厚的收益,虽然现在老鼠仓查的很严,可是被查老鼠仓终究是冰山一角,还会有少量隐蔽的很深的老鼠仓依然没有被发现,既有高工资,又有丰厚的老鼠仓收入,何必辛苦自己下海投资。
A股股市跌宕起伏,要想赚钱颇为不易,搞不好钱没有赚到,老本也会亏不少,基金经理虽然专业知识丰富一点,但也很难规避系统性风险,别说一般基金经理,就是明星基金经理也不例外,碰到熊市,一样亏得裤儿掉。
16年那些重仓科技股的基金经理,可谓是出尽了风头,成为媒体的红人,可是科技股热潮退去,16年、17年、18年下跌,从明星基金转眼之间成为了收益率垫底的亏损基金,净值损失惨重。
如果急流勇退,自己投资,或者是成立私募,那么就会很惨,自己投资,恐怕老本亏不少,成立私募,净值大跌,恐怕要面临产品清盘,到时候收的管理费不够公司开销,也得自掏腰包。
所以很多时候,创业未必是最佳选择,尤其是高级打工者,收入丰厚,自己创业未必就会有打工的收益。
关于基金经理离职创新高,基金经理离任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