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导师

【推荐】中国铁建2017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中铁海峡建设有限公司

Lisa 0

3月30日消息,中国铁建(601186)2017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17年,是中国铁建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面对国内外市场的巨大压力和严峻挑战,本集团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实施“建筑为本、相关多元、协同一体、转型升级”的发展战略,圆满完成全年总体目标任务,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主要指标稳中有进、稳中向好。

2017年,本集团实现营业收入6,809.811亿元,同比增长8.21%;实现净利润169.192亿元,同比增长13.93%;每股收益1.16元;资产总额达到8,218.875亿元,同比增加625.424亿元;资产负债率78.26%,同比下降2.16个百分点。

(二)市场经营成果丰硕,再攀新高。

2017年,本集团深入推进经营机制改革与市场布局调整,工程经营领域进一步拓宽,工程承包经营、资本运营、房地产经营取得较大进展,工业制造能力、机械化施工能力显著增强,全年新签合同额15,083.124亿元,同比增长23.72%。其中,国内业务新签合同额14,033.236亿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93.04%,同比增长26.28%;海外业务新签合同额1,049.888亿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6.96%,同比下降2.65%。截至2017年末,本集团未完合同额合计达23,966.302亿元,同比增长21.18%。其中,海外业务未完合同额4,611.198亿元,占未完合同总额的19.24%。

2017年工程承包板块新签合同额12,931.849亿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85.74%,同比增长22.08%。其中,铁路工程新签合同额2,152.615亿元,占工程承包板块新签合同额的16.65%,同比减少18.80%;公路工程新签合同额3,978.887亿元,占工程承包板块新签合同额的30.77%,同比增长51.95%;城市轨道工程新签合同额2,047.556亿元,占工程承包板块的15.83%,同比增长19.53%;房建工程新签合同额2,054.129亿元,占工程承包板块新签合同额的15.88%,同比增长34.62%;市政工程新签合同额1,971.341亿元,占工程承包板块新签合同额的15.24%,同比增长41.32%;水利电力工程新签合同额242.067亿元,占工程承包板块新签合同额的1.87%,同比增长29.84%;机场码头工程新签合同额97.617亿元,占工程承包板块新签合同额的0.75%,同比减少6.09%。公路工程、市政工程新签合同增幅较大的原因:一是基建市场投融资体制发生变化,尤其对公路业务拉动作用最为明显;二是国内对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的投资增长,使得市政工程承揽增幅较大。

2017年,本集团非工程承包板块新签合同额2,151.275亿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14.26%,同比增长34.58%。其中:勘察设计咨询新签合同额170.778亿元,同比增长36.49%;工业制造新签合同额283.762亿元,同比增长42.15%;物流与物资贸易新签合同额823.213亿元,同比增长26.75%;房地产新签合同额684.126亿元,同比增长38.26%。工业制造新签合同额同比增幅较大的原因是:今年以来,工业制造企业在巩固既有装备制造优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磁悬浮等新型轨道交通装备,加速推进技术创新。

(三)施工生产有序推进,总体可控。

2017年,本集团主要实物工程完成量和重点产品产量保持高位,全年共完成公路3,186公里,同比增长40.66%;城市轨道427公里,同比增长21.65%;完成隧道1,329折合公里、桥梁1,562折合公里、铺轨4,130公里、房屋施工面积1.74亿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2,281万平方米、土石方13.85亿立方米。生产盾构设备112台(套)、特种装备产品616台(套)、大型养路机械设备57台(套)。宝兰、武九、西成、石济客专,兰渝、北阿铁路,简蒲、共玉高速公路,青岛、福州、石家庄、厦门等地城轨地铁,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等重点工程开通运营;世界最大断面公路隧道港珠澳大桥拱北隧道、“国内罕见、世界难题”胡麻岭隧道、博鳌海底隧道等重难点隧道实现贯通;世界最大重量转体斜拉桥菏泽丹阳立交桥正式通车;马来西亚四季酒店顺利封顶,北非最长隧道甘塔斯隧道正式贯通。2017年,中国铁建狠抓安全质量管理,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进一步健全了安全质量和项目管理体系;开展了安全质量大反思、大排查、大整改,强力推进高铁质量隐患排查整治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内部市场和各行业市场信用评价管理机制;切实加强质量创优和信用评价管理,全年共获得国家建设工程鲁班奖8项、国家优质工程奖35项、国家级优秀质量管理小组活动成果170项。

(四)转型升级多方发力、进展加快。

中国铁建大力推进从承包商、建造商向投资商、运营商转型。2017年,本集团新增投融资项目119个,投融资经营新签项目合同额达3,774亿元,在手投融资项目总数达到342个。高速公路、城市轨道、综合管廊、地方铁路、停车场等运营类项目初具规模。海外运营服务业务取得重大突破,亚吉铁路正式运营,尼日利亚阿布贾城铁一期和以色列红线轻轨运营合同相继签订;成立中铁建国际轨道交通运营有限公司,为海外运营业务构建了专业平台。报告期,本集团加快推进结构调整、产业升级。非工程承包产业新签合同额、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占比分别达到14.26%、18.26%、50.68%,同比分别增长34.58%、16.32%、10.09%。

(五)改革创新力度加大、纵深推进。

改革方面,本集团出台了中国铁建全面深化改革总体方案和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指导意见,强化了改革顶层设计;加大了资源整合重组力度,顺应市场形势与政府要求,在既有区域指挥部等机构基础上组建了中铁建华南建设有限公司、中铁建北部湾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中铁建城市投资建设有限公司、中铁建西北投资建设有限公司、中铁建雄安投资发展有限公司,重组中铁海峡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累计压减法人单位192个,较好完成了国资委下达指标;完成相关企业改制工作;改进绩效考核体系,加强了对子公司负责人的战略引领考核,按照“管产业必须管经营”要求,初步实现了产业经营发展指标与总部产业管理部门负责人绩效挂钩。

创新方面,中国铁建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召开了科技创新大会,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明确目标、打通通道、规范管理,激发了全系统创新活力。所属子公司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复杂环境下高速铁路无缝线路关键技术及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所属子公司中国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主跨1,038米棋盘洲悬索桥是中国铁建首个单跨超千米桥梁;所属子公司中国铁建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成功研制国内首台常压换刀式超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

本集团全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4项,国家级勘察设计奖8项,菲迪克奖4项,省部级勘察设计奖226项,詹天佑奖10项,授权专利1,719件,其中发明专利375件,中国专利优秀奖4项。本集团加强经营协同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广州南沙综合开发项目、成都铁路局项目、武汉蔡甸项目和昆明巫家坝等协同项目顺利落地;有21个PPP项目被列为国家示范项目;广东清远磁浮旅游专线正式开工;所属子公司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被住建部认定为首批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成立中铁建商业保理有限公司、铁建结构调整基金(有限合伙)、铁建平安基础设施投资基金,创新“铁建银信”产品,产融结合、以融促产力度进一步加大。

二、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2017年,本集团实现营业收入6,809.811亿元,同比增长8.21%;实现净利润169.192亿元,同比增长13.93%;全年新签合同额15,083.124亿元,同比增长23.72%。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综合竞争实力业内比肩

公司连续多年位居ENR全球最大工程承包商前三位,位于世界500强前100强行列。公司具有强大的市场经营开拓能力,各项经营指标增幅明显。全球布局的经营格局初现雏形,海外业务不断提升。拥有A+H股的融资平台、充足的银行授信、建筑企业最高的国际评级。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建立了良好的品牌效应,已获得稳定的客户群和丰富的市场资源。

(二)技术领先优势持续加强

公司高原、高寒、高速铁路设计施工技术已经稳居世界领先水平。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断涌现,大直径全断面硬岩隧道掘进机、双护盾硬岩隧道掘进机等地下工程装备填补了国内空白,窄轨捣固车、窄轨配碴整形车等大型养路机械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且实现了出口。地下水下工程建设、磁悬浮工程建设、四电系统集成等技术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三)产业结构布局日趋完善

公司已经完成了沿建筑产业链的全面布局,业务涵盖工程承包、勘察设计咨询、工业制造、房地产开发、物流与物资贸易及其他业务。具备了全产业链扩张和协同的能力,实现了从单纯施工企业向集科研、规划、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维护、运营和投融资为一体的一站式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围绕勘察设计、工程施工、工业制造三大板块协同开展专利布局,目前已初步构建了水下隧道设计、施工及大直径盾构装备的专利保护网;在中低速磁浮领域以检索分析为基础,在F型导轨、轨道梁、接触网等15个技术分支,申请国内外专利百余件,构建了中低速磁悬浮技术领域专利组合,提高了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

(四)管理架构逐步优化

公司将优化组织管理架构与压减工作、亏损企业治理、僵尸企业处置和提质增效等工作相结合,严格控制新设法人企业,大力压减规模小、效益差、发展前景不大、与主业协同效应弱的子企业,缩短管理链条。按照科学合理、精干高效的原则,优化组织架构,减少机构重叠和职能交叉,严控机构和人员编制的刚性约束。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总部机构设置,构建了管控有力、职责明确、运转畅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五)铁道兵文化历久弥坚

以“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为核心的铁道兵文化始终贯穿于中国铁建发展壮大全过程。以铁道兵文化为基础,与时代和实际相结合,培育形成了“诚信创新永恒,精品人品同在”的企业价值观,沉淀蕴聚了“不畏艰险、勇攀高峰、领先行业、创誉中外”的企业精神和“服从大局、令行禁止、敢打必胜、吃苦奉献”的优良作风。在铁道兵文化的引领下,中国铁建不断攻坚克难、勇于创新,铸造了大批精品工程,建立了“高效、诚信、创新”的市场形象及“行业领军者形象”。

四、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2018年建筑行业市场格局总体稳定、市场空间依然广阔。从我国实施的一系列重大战略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看,国家将继续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进程,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加快完善铁路、公路、水利、水运、民航、管道等基础设施网络。从最近各方面的计划和预测数据看,铁路、公路、房建、城轨、市政和水利、水电、机场等领域的投资将继续保持高位运行,综合管廊、海绵城市、污染治理等市场有望快速增长,建筑市场在结构上虽然会有进一步的变化,但在规模上仍将维持在较高水平;而且随着“一带一路”项目加快落地和国际原油等大宗原材料价格趋稳,也将有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国资国企全面深化改革是大势所趋,各项改革工作也进入了实质性实施加速阶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已经成为今后稳增长的主攻方向之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创新发展的大势是不可逆转的,可以预见,2018年是中国铁建发展的机遇期,公司将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创新发展、布局优化,做强做优做大中国铁建。

(二)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的发展战略为:建筑为本、相关多元、协同一体、转型升级,发展成为技术创新国际领先、竞争能力国际领先、经济实力国际领先,最具价值创造力的综合建筑产业集团。

建筑为本——坚持以建筑主业为本,抢抓国内基建市场的历史机遇,紧跟和融入“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以及雄安新区、国家已批准的上海、天津、广东、福州自贸区和重庆两江新区、贵安新区等区域建设机会,布局相关市场;同时重点关注国家专项产业规划,不断拓展有吸引力的细分领域,为公司长期、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相关多元——通过积极的多元化扩张,布局能与现有业务发挥协同效应、增强企业整体盈利能力、提升主业竞争力、扩大品牌影响力,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符合国家战略发展需要的新兴产业。

协同一体——构建投资、设计、施工、运营、地产开发等产业一体化运作的模式,充分发挥中国铁建全产业链优势。

转型升级——充分把握建筑产业化、建筑信息化、互联网技术等发展机遇,在各产业板块、产业链各环节积极融入这些领先技术,从而推动企业产业构成、商业模式、运营模式的转型升级,以转型促发展。

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是引领企业强基固本、提质增效、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也是保障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促进实现中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不二法则。2017年,中国铁建遵循战略规划制定、实施、评估、考核的闭环管理体系,重点开展了以下四项系统性工作:一是年初发布公司“十三五”战略规划,确立了“建筑为本、相关多元、协同一体、转型升级,发展成为技术创新国际领先、竞争能力国际领先、经济实力国际领先,最具价值创造力的综合建筑产业集团”的总体发展战略。二是组织开展多渠道的战略规划宣贯。在公司经营工作培训班、处级领导干部培训班、海外专利培训班等场合进行了多次宣讲。三是督促专项规划编制。根据战略规划分解实施的工作要求,督促编制并发布了公司“十三五”人力资源规划、科技创新规划、勘察设计咨询规划、国内工程承包经营专项规划、财务战略规划、海外业务发展战略规划、信息化总体规划、企业文化建设规划等专项规划。四是完成了对所属30余家二级单位“十三五”发展战略与规划的批复。

(三)经营计划

1、报告期经营计划说明:

2017年,本集团积极应对经济下行、行业竞争加剧、各类风险剧增的严峻考验,着力提质增效,加快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圆满完成了全年主要生产经营目标。

2、2018年度经营计划

本集团2018年度经营计划为:新签合同额15,100亿元,营业收入7,008亿元,成本费用及税金6,760亿元。为实现经营目标,本集团将采用区域经营、品牌经营、信誉经营、协同经营等多种经营模式,努力提升区域经营能力,扩大市场份额;着力强化内部各集团、各板块之间联合协同经营,充分释放集团优势,促进企业快速发展;把城市经营作为企业经营承揽新增长点,重点参与宜居城市、智慧城市、特色城市等项目;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培育新兴产业的经济增长点和竞争优势;推动转型升级实施结构调整,做强做优非工程承包业务。

该经营计划并不构成公司对投资者的业绩承诺,敬请投资者对此保持足够的风险意识,并且应当理解经营计划与业绩承诺之间的差异。

3、维持公司当前业务并完成在建投资项目所需的资金需求

为实现2018年度经营目标,满足公司各业务发展需要,公司将主要通过自有资金、增发新股、银行贷款和银行承兑汇票以及发行债券等方式来保证新年度经营的资金需求。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本集团始终高度重视企业面临的内外部风险,持续开展风险信息的收集与分析,不断规范风险管理流程,强化重大风险管控,力求实现审慎、稳健发展。通过系统开展年度重大、重要风险评估工作,公司认定2018年度可能面临的重大风险为安全与质量风险、投资风险、国际经营风险、项目管理风险、应收账款风险。

1、安全与质量风险:公司工程承包业务占比高,且面临多种建造任务。受行业性质和施工环

境影响,工程点多、面广、战线长,施工中面临滑坡、泥石流、洪水、塌方、瓦斯、涌水等风险因素,使企业的生产安全质量始终面临着一定的风险。公司始终高度重视安全质量工作,2018年公司将一以贯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部委要求和部署,牢固树立“红线意识”,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党政同责,失职追责”要求,以“提前想到、提前发现、提前消除安全隐患”为指导,继续着力加强安全管理制度等基础建设,进一步完善安全管理平台,推行安全质量标准化。同时加强安全质量教育培训,常态化开展安全生产检查督查,强化生产安全事故管理,发挥约谈制度的教育、震慑和警示作用,督促所属各单位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杜绝各类安全事故发生。注重应急管理工作,坚持“以应急救命为核心”,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

2、投资风险:公司投资项目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涉及领域广、复杂程度高、工期

和质量要求严等特点,在业主债务压力增大、金融监管趋严、市场竞争加剧等外部形势下,存在业主支付风险上升、融资难度加大、投资效益空间收窄等状况,使得该类项目运行可能存在较大风险。公司在投资方面将继续坚持“积极、审慎、灵活、有效”的工作方针,深化可研论证,严格决策流程,从源头上保障预期收益;重视运营策划,促进运营效益提升;重视资源配置,加强过程管控,保证经济预期目标;建立全寿命周期风险管理,加大过程动态风险分析监控机制;特别对重大投资项目建立项目专项检查制度,定期分析评估,做好风险预警和控制,项目结束后,及时进行风险总结分析,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及时开展投资后评价工作,做到风险评估工作常态化。

3、国际经营风险:海外市场开拓与经营伴随着各种风险因素,除与国内市场相同的固有风险

外,由于海外业务模式以及所处环境不同,海外风险有着自身的特点。项目所在国政治事件或政府行为以及与其他国家的政治关系可能会导致政治风险;当地社会行为、文化、宗教信仰情况,以及当地社团组织、居民对境外工程承包商的要求与态度等,可能会带来社会人文环境风险;当地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和各项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可能会带来经济、劳务和法律等风险等。自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并加强国际经营布局以来,公司高度重视海外风险管理工作,并随着在国际市场实战经验的增加,针对具体国别,建立了国家风险预警的各级指标,以及风险事件的信息反馈和国内外风险控制联动体系。未来将进一步理顺项目管理关系,落实各级风险管理责任,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和流程,不断完善国际经营和项目管理体系。进一步强化海外国别风险识别、信息收集和管控流程,切实做好前期市场调研和项目考察,严格合同审核,做好项目的过程管控,同时积极借助购买保险等措施,规避、转移或降低国际经营中的相关政治、经济、法律、劳务等风险。同时加强与中国外交部、商务部、驻外使领馆、经参处、领事馆、对外承包工程商会等部门或机构的沟通和汇报,获取领事管理、风险预警等方面的服务和指导,以全面提升海外项目的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实现海外业务的滚动发展。

4、项目管理风险:项目管理风险与公司所处行业密切相关。公司的主营业务为工程施工,产

品结构复杂、场所不固定、人员流动大,点多面广,很多业务活动发生在野外、高空、水域和地下,作业环境恶劣,受气候、地质条件等自然环境影响较大,存在一定的固有风险。公司将不断创新管理机制,规范现场管理,进一步明确各层级在项目管理中的定位,持续开展对现场作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安全岗前培训,重视对项目经理的培训和管理,不断加强现场项目队伍建设。通过对照标准、严格检查、找出问题、对症下药、综合治理等具体防控措施,坚决贯彻执行国家和地方政府相关法律、法规,推行先进的项目管理方法,推广可复制的工法工艺模块,逐步实现项目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通过组织工程项目管理综合检查和安全生产大检查等工作,掌握重难点项目在项目管理、安全质量、施工进度及节能环保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予以解决,保障工程项目建设进度、质量、安全可控和项目的平稳有序进行。

5、应收账款风险:应收账款的风险与应收账款的规模成同比例增长,企业利用商业信用实现

的销售额越大,承受的应收账款风险就越高。为不损害企业资产质量和使用效率、不影响企业资金状况,公司将全面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工作。首先严把投标和合同签订,从源头上控制应收账款规模,保证在有效压控既有应收账款的基础上,对新增业务提高风险分级能力,高度重视经营承揽的质量和效益,坚持做到“六不揽”原则,同时加强对资金拨付条款的审核,对于超比例收取现金保证金的项目,加强与业主沟通,慎重选择过程付款比例过低的项目;其次将加强日常管控,有效压控应收账款风险。目前公司已初步建立了应收账款风险管控工作机制,在巩固现有机制的基础上,下一步着重从建立预警机制、加强检查督导、完善考核等几个方面加以完善,以不断提高整体清收清欠管理水平,实现对应收账款风险的有效管控。

小型影像测量仪

高精度光学测量仪

光学影像

自动测量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