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中国这一朝GDP占世界总量的45,是偶然,还是自身实力过硬?-秦朝的GDP是多少
中国这一朝GDP占世界总量的4/5,是偶然,还是自身实力过硬?
中国历史渊远流长,放眼整个世界,能与之媲美的也只有古印度、古埃及和古巴比伦。这三大古国加上中国并称世界四大文明古国。随着时代潮流的推进,另外三大文明古国日渐衰落,中国却以崭新的姿态厚积薄发,依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红旗不倒。而回溯中国的古代史,也是朝代纷繁,如璀璨明珠:秦朝开天辟地,一统天下;汉朝南征北战,统御北疆;唐朝万国归宗,盛世如梦······可是要谈到哪个朝代最富有,人民最富足,那每一个中国人脸上都会浮现意味深长的笑容,随后伴以轻轻的叹息:“大宋。”笑代表着对那个朝代繁荣景象的自信,叹息却也是惋惜这个富足王朝的归途。今天,我们就聊聊其中的“笑”,看看那个被称为“富宋”的朝代,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
“宋粉”是网络上“朝代粉”中非常活跃的一个群体(图片来自互联网)
“宋朝GDP占世界总量的4/5”是宋粉夸张的说法,还是经过严格考证对宋朝经济的肯定?首先我们要对GDP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它的全称是Gross Domestic Product,即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的经济活动中所生产出之全部最终成果的市场价值。它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数据。这样看来,想要对中国古代的GDP进行估算是一件很难办到的事情。可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学科对于经济的估算也在一步步发展,英国有名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阿果斯·迈迪逊的著作《世界经济千年史》中便提出了一种估算方法用以估算两千多年的历史中每个世界经济体的GDP规模。据其估算,北宋的GDP占世界的22%(其中包括现中国版图上的其他政权,如辽国、西夏等)。因此,严格来说大宋的GDP所占世界总量的比重在1/5左右。
《世界经济千年史》中对中国历代经济占世界比重的估算
那么对比其他朝代来说,这个比重究竟是一个什么水平呢?我们再回到迈迪逊的书中求证,西汉时期占26%,明朝时期占29%,清朝时期占33%(为中国历史最高)。我们可以发现,上述几个时期的GDP都要明显高于宋朝,这着实颠覆了大部分中国人的认知。由此看来,宋朝的经济水平非但没有达到世界经济总量的4/5,甚至与其他历史朝代相比也无法占据上风。而所谓的“宋朝GDP占世界总量的4/5”则是十足的满天吹嘘,无依无据,可以认定是某些极端宋粉杜撰出来的结果。
《世界经济千年史》的相关截图
那么回归本源,虽然宋朝的富没有传说中那么夸张,但是我们也没必要一棍子打死,而应该实事求是的谈谈宋朝的财政收入。有人说“大宋朝每年都有上亿两白银入库,连封建巅峰的清朝也无法比拟”,那么这个说法又有几分可信度呢?根据《宋史•食货志》中提到的“天禧末…………而天下总入一万五千八十五万一百”来看,北宋每年入库一亿六千万贯铜钱,对比清朝的一贯铜钱等价换算一两白银,可知北宋年入一亿六千万两白银,完爆清朝。看似合理,实则经不起推敲。因为仔细想想便不难发现,《宋史》原文中并未提到钱币的单位,因此这个推论自然无从成立。
《清明上河图》局部,表现了一个宋朝税务所对进城的布匹商人课税的场景
那么如何去解释“一万五千八十五万一百”这个数字呢?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宋朝的税收制度。区别于明清的单一货币税收制度,宋朝的税收内容要更丰富一些,包括货币税和实物税。也就是说,除去必须上交的铜钱,老百姓们还要上交一定数量的实物,包括谷、帛、金铁和物产四种。细细分来,谷七类、帛十类、金铁四类、物产七类。不得不感叹,宋朝实物税的复杂程度可见一斑。所以,复杂的税收制度,自然带来了众多不同的度量单位:铜钱以“贯”、金银以“两”、帛以“匹”、谷盐以“石”、茶以“斤”......再回到一开始提到的“一万五千八十五万一百”这个数字,则是将所有种类的税掺杂一起的大杂烩,也可以称为“四不像”。至于每项的具体数字在《宋史•食货志》中也有提到:“天禧末,……而天下总获钱二千六百五十三万余贯,金万四千四百余两,银八十八万三千九百余两,丝四百一十七万二十余两,绵一千八百九十九万一千余两,绢一百五十五万二千余匹,紬九百四十一万五千余匹,绫三十四万四千余匹,絁一十三万七千余匹,纱縠二万五千余匹,锦绮二万八千余匹,布三百五万七千余匹,茶七十六万余斤,盐一十六万三千八百余石,香药、真珠、犀、象七十万余斤条片颗,竹木、箔三百六十余万条片,五谷二千九百八十三万余石,草三千万余围,木炭、薪蒿三千余万斤束。”这样便可解释了。
宋朝征收的实物税种类之一——乳香
也许看到这里,你会想问宋朝顶层、盛时期的财政收入有多少呢?让我们来进行一下换算。宋神宗元祐元年收入“金以两计者四千三百,银以两计者五万七千,钱以千计者四千八百四十八万,绸绢以匹计者一百五十一万,谷以石计者二千四百四十五万,草以束计者七百九十九万”,换算成货币大概是四千八百万贯,加上原有的铜钱四千八百四十八万贯,共计九千六百多万贯。如此看来四舍五入也可以算是年入上亿两白银了。事实真的如此吗?彼时彼刻的一贯铜钱能等价换算一两白银吗?查阅历史不难发现,北宋时期白银尚未大量开采,因此每年产银量极低。宋神宗时期宋朝一年收入也就五万七千两,而单单是“上贡”辽和西夏的“岁币”就高达二十五万两白银,真是闻者徒悲伤。为什么虎视眈眈的辽和西夏不要铜钱而唯独钟爱白银呢?我们要知道,宋朝一贯七百七十文,清朝一贯一千文;同时宋朝市场上的钱币可谓五花八门:铜钱、铜铁混合钱、铁钱、纸币(交子),从未统一过。而其中价值最高的铜钱其含铜量也不过六成,其后甚至低至五成,这也直接决定了其价值量下降。由于长年向周围国家上贡止战求和,宋朝的资源流失,朝廷自然也产不出足够使用的铜钱,迫不得已发展出划时代的纸币交子。可是到后来纸币越来越多,造成货币不断贬值。宋朝的收入水分十足。
宋徽宗时所铸的“政和通宝”铜钱,可见其含铜量很低,质量低劣
可以想到的是,当现代的你回到宋朝,拿着一串分量十足的铜钱或者一沓纸币去酒馆换一两白银,必定会被人严词拒绝,甚至会招来一顿奚落吧。毕竟久处那个时代,白银才是财富的象征。而旁边的辽和西夏也因此只要白银,不谈铜钱,而纸币则意味着一场硝烟弥漫的战争。回头来看如今,宋粉对于岁币的不屑如果大宋皇帝知道了又会作何想法呢?
北宋发行的纸币——交子,理论上相当于一贯钱,实际上贬值得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