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导师

【推荐】中国近代机制币的发展,计价单位圆两之争-中时代币今天多少钱

spring 0

前几天有藏友问我,每年发行那么多的金银币,随便一枚价格就几千甚至上万元,便宜的福字币和熊猫币也要几百元一枚,真实市场价格和面值相去甚远,那么央行在发行贵金属纪念币时,为什么还要设计上面值,金银币上面的面值有什么作用。

实际上金银币上面的面值只是一种象征,对于这枚金银币来说,不具备实质性的价值指导,之所以设计上面值,更多的是为了表明它本身的属性,面值代表它具备流通职能,属于流通币范畴,仅此而已,如果没有面值,实际上这枚金银币也就变成了纪念章,因为纪念章和纪念币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面值。

对于贵金属机制币的面值问题,实际上早在机制币刚刚进入中国的时期就存在争议,光绪十三年【1887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广东设立钱局,从英国伯明翰喜敦厂购进新式造币机器,至此粤系的机制币也成为了中国近代机制币的先驱,张之洞奏请朝廷,以库平两作为银币的计价单位,拟定主币的重量为库平七钱二分。

光绪十五年【1889年】,在广东钱局批量投产之前,张之洞奉命调任湖广总督,他在湖北大力发展洋务运动,开办工厂,兴办新式学校,设立湖北钱局,并且从德国购进造币机器开始铸造湖北银元,湖北造银币和广东钱局生产的机制币一样,以库平两作为计价单位,重量都设定在库平七钱二分,如果按照现在的重量单位来换算,库平七钱二分等于26.8克左右,除此之外,湖北造还发行了库平一两等各种规格的银币。

然而湖北钱局后来者居上,量产远远高于广东钱局,获得成功之后,全国各地纷纷效仿,开始大量兴建造币厂铸造银元,北洋机器局原本是大清朝的三大军工制造厂之一,光绪二十一年【1896年】,北洋机器局从英国购进造币机器开始铸造机制币并且有了突破,北洋机器局铸造的光绪二十二年一圆银币,是中国最早的币面上标注一圆面值的银币,至此北洋造开启了以圆面值作为计价单位的先河,只可惜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侵,北洋机器局在战火当中被摧毁。

历朝历代,金银等贵金属在流通过程当中,无一例外都是以重量进行计价流通,在张之洞等洋务派的影响下,造币厂在全国上下遍地开花,然而这些钱局铸造的机制币大多数以重量库平两进行计价流通,一时之间,中华大地上流通五花八门的机制币,除了国内各省铸造的机制币,还有西班牙和墨西哥等西洋银币也纷纷流入中国市场,品质参差不齐,劣币驱逐良币的时代,币制混乱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清政府意识到了统一币制的重要性,为此也做出了很多努力。

为了统一币制,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政府颁布了【京师设立银钱总厂】谕,下令户部在京师附近设立造币总厂,同时整顿全国上下的钱局,限制各省造币厂的无序扩张,试图将造币权收归中央所有,为此户部派遣得力大臣徐世昌前往天津开办造币厂,并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竣工开始运营投产,造币总厂也成为晚清唯一的中央开办的造币厂,所生产的银元依然以库平两作为计量单位,1912年2月29日,北洋军在北京发动兵变,3月2日动乱蔓延至天津,造币总厂被兵匪洗劫焚毁。

实际上中国机制币传统的计价单位是重量,西洋人的造币计量习惯把重量设定在25克到28克之间,是以重量作为流通计算单位,还是以面值作为计算单位,早在广东设立钱局获得成功之后,朝廷上就有人提出过质疑,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在京城准备筹备银元局时,军机处和户部官员主张以库平两作为计量单位进行流通,这也符合中国几千年以来的传统钱币文化,对于银元的普及也比较有好处。然而各省的意见各不相同,也有部分官员认为应该以圆作为计算单位进行流通比较方便,圆两之争至此拉开帷幕,就连中国机制币的先驱人物张之洞都支持以库平两作为中国机制币的计价单位,纵观整个清末的机制币,绝大部分造币厂还是以传统的库平两作为主要的计算方式,这一点北洋造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辛亥革命成功后,腐朽的清王朝土崩瓦解,袁世凯凭借北洋系成功上位,当上了民国的大总统,为了短期内树立自己的政治形象,财政部颁布【国币条例】,统一全国银元市场价格,首批袁世凯嘉禾一元面值银币在南京和天津两家造币厂进行投产,然而袁世凯和掌握实权的北洋系毕竟是封建制度下的产物,一元银币虽然以面值圆计价,然而重量依然采用库平七钱二分的老套路,对于银元的圆两之争来说换汤不换药。

清末民初,面对混乱的币制,历界政权都试图进行币制改革,然而由于经验不足,几乎都以失败告终,一直到1935年,民国政府进行第二次币制改革,废除银本位制度,留存银圆中的圆作为法币的基本计价单位,至此机制币时代被终结,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圆两之争终于结束。

ogp投影仪

3次元测量仪

ogp投影仪

OGP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