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H股全流通来了涉及161家公司谁受益更多股企业多少家
导语截至2019年11月21日,港股市场共有280家H股港股,其中,116家公司为A+H上市模式,164家H股在港股上市,出三家已经试点H股“全流通”的公司以外,其余161家H股公司均为潜在受益对象。
11月15日,证监会发布公告称,为推进资本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H股公司健康发展,中国证监会于2018年顺利完成了3家H股公司“全流通”试点工作。试点期间两地市场运行平稳,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各方面反映良好。经国务院批准,证监会现全面推开H股“全流通”改革。
证监会网站同时发布了《H股公司境内未上市股份申请“全流通”业务指引》(证监会公告〔2019〕22号)、H股“全流通”申请材料目录及审核关注要点。符合条件的H股公司和拟申请H股首发上市的公司,可依法依规申请“全流通”。
中国证监会称,将按照“成熟一家、推出一家”的原则,积极稳妥、依法依规推进此项改革工作。H股“全流通”涉及的单H股公司境内未上市股份存量不大,相当于香港联交所上市股份总市值的不足7%。“全流通”申请经核准后,相关公司境内未上市股份可转为H股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流通。根据技术系统开发进度,相关H股公司境内股东增持本公司香港流通股份的功能尚未上线运行,将待技术系统开发完善后按程序开通。
一、政策密集发布,意欲全力引入外资
2017年底,证监会宣布对H股“全流通”进行试点。2018年证监会完成了3家H股公司“全流通”试点工作,试点期间两地市场运行平稳,取得较好效果,推动H股全流通改革条件已基本具备。
什么是H股全流通?
首先了解一下和全流通相关的名词概念:
——“全流通” :是指H股公司的境内未上市股份(包括境外上市前境内股东持有的未上市内资股、境外上市后在境内增发的未上市内资股以及外资股东持有的未上市股份)到香港联交所上市流通。
——H股:也成国企股,是经证监会批准,注册在内地,在香港交易所上市的境外上市外资股。
——内资股:指由中国发行人根据中国法律发行的股票,以人民币标明面值,并以人民币认购。
——外资股:指由中国发行人根据中国法律发行的股票,以人民币标明面值,并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认购。
在H股上市的股票中,可以在港交所流通的为外资股,内资股则不能在港交所流通,外资股必须“在境外上市”,即在境外公司公开的证券交易场所流通转让,但可以采取境外存股证形式或者股票的其他派生形式。而内资股并不一定要在境内市场上市。内资股在境内市场公开上市交易之前,内资股就处于非流通(相对公开市场而言)状态。
H股架构下,内资股不具备流动性,且没有减持和股权质押的功能,使得大股东无法在股价上获得任何收益,导致公司价值被大幅度低估。对于企业而言,H股IPO只有融资功能,没有套现功能。
此次H股“全流通”改革全面推开,将容许将“内资股”转为“外资股”,股权分置问题将得到解决,内资股全放在港股市场流通交易,令大股东有机会减持套现。
对于H股“全流通”的讨论,最早可追溯到2005年。2005年10月,建设银行以H股“全流通”的方式在香港上市,是第一家H股“全流通”公司。
2017年12月19日,证监会宣布启动H股“全流通”试点,试点企业不超过3家,以成熟一家、推出一家的方式有序推进。随后,经国务院批准,证监会以联想控股、中航科工、威高股份三家上市公司为试点,并分别于2018年6月6日、6月15日和8月7日完成了试点。
广发证券研报显示,在试点完成后的30个交易日内,除联想控股外,中航科工、威高股份的股价相较大盘均取得相对收益。
从业绩方面来看,三家试点公司在实行H股“全流通”后,其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的增速均有不同程度提升。
2019年11月,证监会全面推开“全流通”改革,主要涉及以下三点变化:
一是总结试点期间好的做法,形成规则制度,并以业务指引的形式加以明确;
二是不再对公司规模、行业等设置限制条件,在满足外资准入等管理规定的情形下,公司和股东可自主决策,依法依规申请实施“全流通”;
三是不设家数限制和完成时限,按照“成熟一家,推出一家”的原则有序推进。
具体来看,H股公司或拟申请H股首发上市的公司以下类型股份可申请H股“全流通”:一是境外上市前境内股东持有的内资股,二是境外上市后在境内增发的内资股,三是外资股东持有的未上市流通股份。现阶段,“全流通”股份上市流通地为香港联交所。
证监会表示,H股公司申请“全流通”的,应当按照“股份有限公司境外公开募集股份及上市(包括增发)审批”行政许可程序向中国证监会提出申请。H股公司可单独或在申请境外再融资时一并提出“全流通”申请。尚未上市的境内股份有限公司可在申请境外首次公开发行上市时一并提出“全流通”申请。
境内股东应通过相应H股公司,选择一家境内证券公司,参与H股“全流通”交易。具体路径为,通过境内证券公司提交交易委托指令,经由深圳证券通信有限公司,传递至上述证券公司指定合作的香港证券公司,由香港证券公司按照香港联交所规则在香港市场进行相应的证券交易。
值得注意的是,H股“全流通”机制下,境内股东仅可根据相关业务规则增减持本公司在香港联交所流通的股份。目前这一增持功能因技术原因暂未开通,将在技术系统等条件具备后按程序推出。
另外,金融、类金融行业公司,以及其他对股东资质设置准入要求行业的公司,申请H股“全流通”原则上还应当事先取得行业监管部门同意。
在试点经验基础上稳步推开H股“全流通”改革,有利于促进H股公司各类股东利益一致和公司治理完善,助力境内企业更好利用境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获得发展,也有利于香港资本市场发展。下一步,中国证监会将继续认真贯彻“放管服”改革要求,不断完善境外上市监管规则制度安排,更好支持企业和实体经济发展。
161只H股均为潜在受益对象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1月21日,港股市场共有280家H股港股,其中,116家公司为A+H上市模式,164家H股在港股上市,出三家已经试点H股“全流通”的公司以外,其余161家H股公司均为潜在受益对象。
在H股架构下,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以非流通股为主。在161家H股公司中,有151家公司的非流通市值占比超过50%。其中,占比超过80%的有10家,占比在70%-80%之间的有76家,占比在60%-70%之间的高达42家,占比50-60%的有23家,而占比不足50%只有的10家。
其中,伊泰煤炭的非流通市值占比最高,达到89.98%,目前总市值为171.81亿港元,流通市值为17.21亿港元。南大苏富特非流通市值占比排名第二,总市值仅为1.97亿港元,此外,非流通市值占比超过80%以上的公司还包括中国再保险、晋商银行、九江银行、中国电信、恒投证券、广州农商银行、中原银行以及九台农商银行。
资本邦注意到,在161家H股公司中,银行股共有16家,包括邮储银行、浙商银行、广州农商银行等。其中邮储银行的非流通市值高达3187.19亿港元,占比为75.5%。在今年6月,邮储银行向证监会报送了A股上市招股书。除了邮储银行以外,还有多家公司计划回A,并向证监会提交了招股说明书。
资本邦从非流通股本占比超过50%、总市值大于200亿港元的标准对161家公司进行了初步筛选,或许35家公司更受益。
H股 “全流通”对市场的影响
市场普遍认为,此次H股“全流通”改革全面推开,H股内资股和外资股的股权分置问题将得到解决,H股上市公司在境内外融资渠道更加畅通,有利于H股公司发展和市值提升。
对于企业而言,H股“全流通”改革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降低内资股架构公司融资成本,解决“融资难”问题。港股公司再融资程序相对简单,审批条件宽松,蹦更高效地获得再融资资金。H股“全流通”改革后,外部潜在的融资对象将无需再担忧“同股同权不同利”的问题,使得H股再融资便利度有望提升。同时也便于大股东进行股权质押融资等。
2. 提高内资股股东参与度。若未来内资股在港股流通,内资股东,尤其是大股东的利益与中小股东趋于一致,大股东将更加注重公司的市值管理和股价走势,公司的治理结构有望得到优化。
3.增强资产流动性。博大资本国际行政总裁温天纳表示,H股全流通让非上市的法人股转为流动的资产和外汇资产,这种流动的资产和外汇资产可以在二级上市进行交易、买卖,这种资产的盘活对国企发展来讲具有重大意义,让企业的发展更有弹性。
H股“全流通”将H股公司的内资股引入香港交易所上市流通。这意味着:内资股股东获得了更多的权利。那么,H股“全流通”是否会对公司股价造成重大冲击?是否会影响到公司业绩?
中银国际证券最新研报认为,H股“全流通”对市场的影响有限。中银国际证券认为,大多数纯H股公司都是国有企业,因此全流通不会导致大股东大量抛售股份,对大型的H股公司影响有限。而H股“全流通”或对民营企业带来激励作用。比如,在大型的纯H股公司中,富力地产、众安保险和雅生活服务均是民营企业,内资股股东或许可以抵押股份进行融资。
另外,中银国际证券还表示,全流通不保证股价向好。通过全流通改善公司治理,知识影响股价表现的因素之一。公司自身因素和行业格局也是影响股价走势的关键因素。此外,指数权重的变化不大。由于主要指数提供商使用经自由流通量调整的市值来计算指数权重,因此,除非大股东出售股权,否则H股“全流通”改革不会导致指数权重出现重大变化。
同时,中银国际证券进一步指出,H股“全流通”改革后一些H股或有资格纳入港股通。目前在恒生综合指数的半年度季检中,那些拥有非流通股的纯H股公司仅计算H股部分的市值,而恒生综合指数的组成会影响港股通名单。如果非流通股转变为H股,中原银行、中国机械工程、华电福新和京能清洁能源等公司将可满足50亿港元的市值要求。
来源: 资本邦
关注同花顺财经微信公众号(ths518),获取更多财经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