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40年屹立不倒新希望凭什么刘永好有多少钱
民营企业是市场活力的源泉,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全国两会期间,民营经济发展成为两会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作为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家的代表人物,现年72岁的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几乎见证了中国民营经济由萌芽到蓬勃发展的历史过程。新书《焕新:刘永好和新希望的40年》再现了企业成长过程中企业家所经历的困境与挑战,描述了一位企业家如何在外界环境不断变化的境况下百折不挠,再现了新希望40年的发展历程,讲透刘永好40年管理经验与经营哲学,完整揭秘新希望40年持续增长的密码。
40年前,在一个封闭的内陆省份,在“下海”这个词还没有出现,绝大部分人还翘首观望的时候,在没有任何经商经历、关系背景,启动资金靠几家人砸锅卖铁凑钱的情况下,刘永好和他的三位兄长就放弃铁饭碗跳进商海,一度引起地方轰动,还是有着令人赞叹的激情和勇气的。这是时代所赋予的勇气,也是深植在人性深处的探索与创造的力量。
创办于1982年的新希望到2022年创业40年,并实现了40年赢利。这家在全球拥有超过600家分(子)公司的大型跨国企业,拥有世界第一的饲料产能,中国第一的禽肉加工处理能力,是中国最大肉、蛋、奶综合供应商之一。在2022年8月公布的新一期《财富》世界500强中,新希望集团以391.689亿美元的营收位列第356位,较上年上升34位——也是食品生产领域唯一上榜的中国企业。
40年弹指一挥间,正是无数像刘氏兄弟这样的创业者、建设者的努力,改变了国家的命运,也改变了他们自己的命运。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试错性演化和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开放条件下,中国逐步建立起了有利于财富创造、推动企业家才能发挥的制度环境,这种制度变迁所激发的亿万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中国奇迹”的根源。
那么,40年来新希望及其创始人刘永好,到底做对了什么?在40年屹立不倒的持续发展中,新希望如何选择赛道,如何建立机制,如何紧跟时代,如何变革组织,如何安排传承,又如何面对复杂多元化诱惑、构建适合自己的产业生态?这家企业到底有哪些东西值得学习?这是刘永好管理与经营智慧的总结,是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探索的缩影。人文财经观察家秦朔携团队与刘永好及众多新希望人进行多次深入交流与实地探访,通过对新希望40年发展历程的解剖,通过《焕新:刘永好和新希望的40年》一书,帮助读者深度了解一家中国本土企业发展壮大的商业逻辑和经验教训,以及其创始人和管理团队独特的经营理念与管理思想。
本书是一家企业依靠组织变革和机制创新寻找动能的故事。平均年龄30多岁的高管层不仅少见于传统大型企业,更是坚定进行组织变革的决心和成果。近500名合伙人和100多个合伙企业构建了完善的产业链生态。同时,本书也是一部传统企业运用科技革新谋求发展的奋斗史。他们用现代科技让古老的行业焕新,用生物基因技术推动种猪“芯片”研发的突破,用数字化技术优化饲料配方和养殖管理,用柔性机器人和智能化技术应用到农业和食品生产场景中,将数字孪生系统加入生产和经营管理中……新技术如何与传统产业结合并找到新的增长点和赛道,新希望人在书中给出了答案。当然,这更是一代创业者如何布局发展和有序传承的经典案例。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参与者、建设者,新希望未来也将继续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前进。
鲜为人知的,刘永好几兄弟最初的创业,其实是“捣鼓”音箱。据《焕新:刘永好和新希望的40年》记载,1979年,他们凑在一块儿讨论时事,商量着一起做点什么。说到兴起,他们决定搞当时的高科技产品——音箱。大哥永言和老四永好负责电子元件,二哥、三哥负责外箱和包布,没几天,还真摆弄出一套样品。他们把它抬到百货公司门口,通上电放起音乐,不断有人过来问:“多少钱?卖给我们算了。”后来,他们还以学校的名义,把产品送去参加四川省科技展,荣获了二等奖。四兄弟大受鼓舞,打算搞一个电子厂。他们克服困难,找到老三陈育新原来所在的大队,提出搞公私合营、三七或二八分成(集体占大头)的方案。基于对刘家兄弟的信任,生产队很快同意了。技术、产品、资金、场地都有了,甚至连公司名字都取好了,就叫“新异”——源自四兄弟都崇拜的爱迪生创办的GE(通用电气)。这时,生产队长表达了担忧:“以前都是国家才能搞工厂,这么做会不会违反政策呢?你们最好去问问,上面说可以,我们就做。”刘永好和三哥陈育新马上跑去找大队长,大队长不敢做决策,让他们去问公社。结果公社书记一听,茶杯一放,一声断喝:“反了,你们私人要和集体搞工厂?你们这是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行!你们死了这条心!”刘永好和陈育新一再争取,书记还是断然否定,最后手一甩,大门紧闭。
40年间,新希望从养殖作坊起家,发展成为拥有“从田园到餐桌”全产业链的世界500强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2500亿元,2021年饲料产销量世界第一。谁也不想到,新希望集团的前身其实是“育新良种场”。对此,《焕新:刘永好和新希望的40年》中写道:“1982年8月,四兄弟在陈育新家继续召开创业会议,对时事分外敏感的刘永好率先说出了他的想法:‘工业不让做,城里不能做,而农村农业的发展很不错,国家也支持,我觉得尝试一下农业应该不错。’老二刘永行也早就认识到这个问题:‘起码农民在种什么养什么的问题上有很大的自主权;另一方面,大家的生活好了一点,吃肉应该是一个很大的需求,养殖业中可以做成规模的应该是育种,所以我们可以一起搞个良种场。’学农的陈育新接话:‘办良种场条件最成熟的是我,我先辞职回家,实在做不下去了,还可以回来种地。’他在老家农村有一幢小房子,可以用来做育种场,这样不用考虑场地的费用问题,还有几分自留地,也可以用来做蔬菜的良种培育。兄弟几个迅速达成共识,然后纷纷变卖手表、自行车等‘大件’凑了1000元,把‘育新良种场’的牌子给挂了起来。”
不久后,刘家兄弟又投入到另外一项更有前途的事业——养鹌鹑。很快,刘家兄弟成了名副其实的“鹌鹑大王”,还接到了远在俄罗斯举办的“世界鹌鹑大会”的邀请。1986年,在“万元户”受全民仰望的时代,刘家兄弟就实现了日进万元,资产很快过千万元——他们很可能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靠实体产业完成千万级资本积累的家族。更重要的是,他们将最初“带动10户农民致富”的任务,升级为带动全县致富。新津,这个年财政收入不到1000万元的农业小县,通过鹌鹑产业实现了县域经济的第一次腾飞。1986年,全国星火计划和科技扶贫表彰大会在四川举行,当时的国务委员、后来的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在会上听到育新良种场的发展后,特意到良种场参观,并题下了重要的一句话:“中国经济振兴的希望寄托于新型的社会主义企业家。”育新良种场后来转型为“希望饲料厂”,厂名就源于此。而饲料厂的成功也很传奇:“在四川老家,大哥开始研发设备、控制系统,二哥、三哥开始研究乳猪饲料的配方,一场攻坚战迅速悄无声息地展开。两个月后,预订的颗粒机到位,四兄弟立马连夜安装、调试好,第二天就把第一批饲料生产了出来。手捧第一把猪饲料,他们激动不已,将其命名为‘希望一号’。为了打开市场,他们将第一批饲料免费送给当地的养殖户试用,发现效果非常好,口碑迅速炸裂。同时,刘永好的广告营销天赋也有了更大施展空间,‘养猪希望富,希望来帮助’‘吃一斤长一斤,希望牌奶猪饲料就是精’等简单直白的广告语不断输出。无论是川西的刷墙广告,还是收音机里的广播广告,“希望一号”扑面而来。在四川这个养猪大省,刘家兄弟的设计、制造、生产管理和营销等能力得到尽情施展。妹妹永红也进入饲料厂做财务工作。他们迅速成为公认的‘饲料大王’!跟远在广东的正大康地饲料厂一样,新津县希望饲料厂的门口也排起了几公里的汽车长龙,开票处的大门屡屡被挤破。他们不得不修建了一个钢筋混凝土的开票、发号处,外面看起来像个碉堡。有一次,急眼的顾客买不到货,甚至用石头砸开票处,公安局派警察来帮忙才维持住了秩序。”
新希望的40年证明了,以中国大市场为依托,只要有鼓励创业、创新的政策环境,普普通通的创业者就能够迸发出难以想象的能量,用几十年的时间“浓缩”国外行业龙头上百年所走过的路。刘永好坦言,新希望创业40年,到了不惑之年。不惑的意思是有了一定的经历和经验后,不再被表象迷惑,有自己的判断力。“我们的经验和判断是什么?坚持长期做正确的事、利他利己的事、对社会和国家有益的事。”刘永好感叹道,“漫漫岁月长河,坚持长期主义让40岁的新希望依旧充满青春活力,我相信,胜不骄、败不馁的长期主义战略定力也会帮助我们穿过一个又一个周期,走向基业长青。”对此,美的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方洪波表示,速度和韧性都是企业发展的秘密武器,大多数人知道速度的价值,却忽略了坚韧的力量。新希望用40年时间在农业领域做出一家世界500强企业,是慢,也是快。无数次穿越周期和困难的训练让他们能在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稳健、更持久。尤其在经历三年疫情考验的今天,我们更明白韧性对于企业生存发展的意义。如果说韧性和稳健是大家印象中的新希望,那我所知道的永好董事长和新希望则有着另一面——不可思议的活力和创新力。而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则认为,刘永好身上有种宏大的气场,做事情总是能够不慌不忙地推进。他做商业的一个重要的核心逻辑是创造价值。在读《焕新》这本书的时候,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新希望和刘永好抓住的是事物的本质,就是如何把生意做大,而不是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这本书很系统地讲述了这一点,很值得大家花时间认真读一读。著名管理学者、腾讯青腾教务长杨国安评价说,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成为大势所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企业积极培育新动能,推动新发展,找到了高质量发展的新空间、新价值。新希望就是个中翘楚,这也是我在写《数智革新》时将新希望作为主要案例之一的原因。刘永好在面对新变化时不断反思,什么样的经营和管理模式才符合移动互联网或数字时代,如何使用数字科技创新业务和管理模式?经过不断地探索,最后提出“五新”理念,让新希望集团更好地面对新变化。这本书中的内容很好地还原和总结了刘永好及新希望在面对变化时的智慧,值得各位管理者阅读。
“创业难,守业难,持续发展更难。我们如何保持创业之心,以攻为守,创造更大价值?”在一次大会上,刘永好抛出了一个沉甸甸的问题。作为改革开放后中国最早的个体私营经济的代表之一,新希望未来之路怎么走?对此,新希望集团董事、新希望投资集团董事长、新希望六和董事长刘畅坦言,今天的新希望已经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我们用生物科技和数字科技改造以养殖业为代表的农牧食品行业,让这个古老的行业焕发生机;我们建立以合伙人机制为主体的生态体系,赋能一个个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形成生生不息的产业生态。在不确定性加强的当下,这种大船带小船、坚守加创新的战略方法能帮助我们更从容地应对各种周期,走得更远、活得更久。
(读者报全媒体记者 何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