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400亿方页岩气背后的采气人焦石坝的页岩气能开采多少年
10月8日,中国石化江汉油田涪陵页岩气田累计产量突破400亿立方米。从2012年11月28日焦页1HF井试采获高产到今天,短短8年,涪陵页岩气田建成全国第六大天然气田,引领带动了中国页岩气产业发展。是什么让他们在一无经验、二无设备、三无技术的情况下,如此迅速取得骄人的业绩?深入采访发现,一个个默默奉献的找气人,用无言的行动回答了我们。
刘乔平,永远在增气路上
1999年,从西南石油学院石油工程毕业的刘乔平,到江汉油田工作后,就一头扎进了深山,与山为伴,以找气为荣。
父亲特别不理解,说咱们家好歹在县城,考上大学不就是为了越过越好,你咋往大山沟里跑了。“儿子学的专业就是找油找气,可那些油气啊,大多藏在大山里。”刘乔平对着父亲解释。
刘乔平
2012年底,刘乔平从湖北利川建南沟来到了涪陵焦石坝,他永远忘不了11月28日焦页1HF井放喷的时刻。“看着那个火焰,我们就知道这个地方有大矿。心情那叫一个激动啊。找了这么多年的气,终于看见大气田的曙光了。”
为了摸索页岩气的生产规律,气田决定对焦页6-2HF 井实行敞放生产,可该井产量高,地面设备不满足气井的要求,又不敢关井。“那时候,我们觉得页岩气井是不能关井的,于是现场想了很多办法,最后把两口井的装置并在一起才解决了这个问题。”目前,该井累产超过3.3亿立方米,继续保持国内页岩气单井累产最高纪录。
气井生产久了,井口压力会降,产量也会降,刘乔平及时提出采用压缩机增压集气技术,有效降低了气井报废压力,提高了气井产量和采收率,目前已实现42个站增压开采,单井日增产气2万-3万立方米,累计增产天然气数亿立方米。
面对井筒积液问题,他先后开展了邻井气举、泡沫排水采气、柱塞排水采气、喷射引流等工艺试验,优选了适合于涪陵页岩气田的车载式压缩机气举、泡沫排水采气、柱塞排水采气技术,有效保障了气田稳产。
复兴区块是涪陵气田增储上产的新阵地, 与气田别的区块不同,该区块为油气同采,在凝析油气开采过程中,油烃、混烃易泄漏、挥发,对生产工艺的要求极高。“虽然复兴地区现在只投产了4口井,但这每口井的地面装置就是一个‘微型工厂’,比起焦石坝老区,难度大了不是一点点。”
从建南到大安寨,他是第一批;从大安寨到焦石坝,他是第一批;从焦石坝到复兴新区工作组,他还是第一批。为了找气、增气,刘乔平一直在路上。
葛兰,为气田配备“最强大脑”
10月1日一大早,葛兰像往常一样,赶往焦页11号东平台,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工作。
“焦页11-Z1HF和焦页11-S11井两口调整井产量均高于20万方/天,压力均高于20兆帕,我们目前正在开展高产分析。”在现场,葛兰认真细致落实测试流程是否正常,测试参数设置合理与否,以及测试数据的真实可靠性。
葛兰
2014年气田开发之初,葛兰怀着滚烫的心来到气田,在偏僻的小山村,每天忙得要飞起来。
她记得,在编写总部汇报材料《涪陵页岩气田焦石坝区块一期产能建设方案》时,方案像本书,不但有大量文字,还有海量数据,往往一个数据的修改,所有论证要全部推倒从来。编写这份材料,需要体力,更需要毅力。材料一遍遍地过、一遍遍地改,等汇报完,她算了算,在最关键的36个小时,她只睡了一个小时,这一小时还是她在车上强迫自己睡的。“当时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根本睡不着。”葛兰说。
近些年如何提高数据处理能力又成为她的新目标。为方便查找资料,提高决策效率和响应速度,葛兰和开发人员、信息人员一起,深入开展信息平台建设,他们上传数据,建立模板,通过“一砖一瓦”的搭建,自主研发国内首套页岩气勘探开发地质-工程-采气一体化大数据分析决策系统,为气田高效开发配备“最强大脑”,加快开发决策和解决技术难题的速度。
在助力气田探明储量申报、新区下步滚动开发,保障气田上产稳产的路上,始终有葛兰默默奉献的身影。“新区新层系的开发工作,特别是白马评价井和复兴探井、评价井试气试采跟踪分析,平桥洗象池群的产能评价,是我们今年工作的重点。”葛兰说新区新层系开发任务重,压力大。困难面前,葛兰没有退却,她和同事跑现场、分析数据,化解一个一个难题。她提前部署并协调落实了焦页146-1HF井增压开采措施,保障了该井连续稳产,为进一步落实白马区块的开发潜力打下基础。
米瑛,气田最“黑”妈妈
10月11日,“小米”清早来到办公室,打开电脑,落实平桥101井、兴页2HF等重点井的试气情况、资料录取情况、流体性质变化等情况,和同事讨论安排当天的监测工作。
“小米”是涪陵页岩气公司技术中心主管米瑛,在气田,她有不少美誉,被称为“气田最美妈妈”,还是同事口中满含敬意的米工、小米专家。
米瑛
作为“85后”的陕西妹子,生长于陕西汉中、毕业于西安石油大学的米瑛从没想过会在武陵山间扎根。“但我相信,一切都是命运最好的安排。”米瑛笑容灿烂。
2013年1月,她成为涪陵页岩气开发试验井组、开发方案编制组的成员,和许多在油气开发方面卓有成就的专家一起投入紧张的方案编制工作中。米瑛刚调入页岩气公司不久,正全身心投入工作时,却发现自己怀孕了。她既感到甜蜜,又心生苦恼。心想,夫妻一个在建南沟、一个在焦石坝,两地分居,孕后生活起居多有不便。但新单位工作刚起步,她决定瞒下怀孕的事,不告诉任何人。
气井见产量了,要对井底情况进行评估,压力恢复试井是评价地质参数的有效手段。但压力恢复试井时就不能生产,严重影响天然气产销。米瑛带着孕体,对涪陵地区的气井历次关井数据进行分析,全力投入“如何降低关井压力恢复试井时间对天然气产销的影响”的研究中。通过对6口井实施优化措施,关井压力恢复时间逐渐从30天降为20天,再到8天。6口气井多产出天然气1020万立方米,增加效益2376万元。她的“优化关井压力恢复试井时间”“低密度陶粒支撑剂在涪陵页岩气水平井的优化应用”被评为气田创新创效成果一等奖。这些成果,都是米瑛在孕期里完成的。
米瑛总是很忙。同在涪陵会战的大学校友刘智雄,很难和米瑛在一起打个牙祭。一次,他们上井晚上回来,大伙儿提议到焦石坝镇上聚聚。当时米瑛高兴地答应了,说这次决不食言。结果呢,还是让大家很失望。后来他们才知道,她临时接到一项紧急设计测试方案的任务。“所以,我们对她的‘百次失约’习惯了,我们不仅不怪她,反而越来越关心她了。”刘智雄说。
在同事眼中,米瑛是女汉子。“米姐哪儿像个女人,太阳那么大,她都不去遮挡一下,脸晒得跟我们男人一样黑。”
近年,实力过硬的米瑛负责气井动态监测工作。动态监测是通过对气井生产过程中的产量、压力,以及井下、地面工程的变化进行监测,可及时有效地指导气井合理开采。
来源:中工网